[1] |
唐新明, 刘昌儒, 张恒, 王霞, 李国元, 莫凡, 李丰翔.
高分七号卫星立体影像与激光测高数据联合区域网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0): 1423-143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417
|
[2] |
马下平, 游为.
附加垂线偏差参数的地面常规网与GNSS基线网联合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550-557.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40
|
[3] |
邹璇, 冯彦同, 唐卫明, 刘经南.
非差HiRIM方法与现有双差网络RTK方法的等价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1): 1276-1280.
|
[4] |
成英燕, 程鹏飞, 顾旦生, 秘金钟.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数据处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2): 148-151.
|
[5] |
姚宜斌, 刘经南, 陶本藻, 施闯.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16-18.
|
[6] |
许才军, 王华, 程鹏飞, 张莉.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的地壳形变改正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34-37.
|
[7] |
童小华, 刘大杰, 龚健雅.
GIS中宗地面积的平差模型与方案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2): 182-187.
|
[8] |
李明峰, 於宗俦, 于正林.
动态平差模型下形变与粗差的可区分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51-56.
|
[9] |
周忠谟, 晁定波, 刘乃苓.
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转换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92-96.
|
[10] |
周忠谟, 晁定波.
论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联合平差问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4): 65-71.
|
[11] |
刘经南, 佘彬彬.
不同类三维空间定位网联合处理的坐标转换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48-57.
|
[12] |
张永生.
近景光束法自由网联合平差的实际精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2): 100-108.
|
[13] |
佘彬彬.
VLBI、卫星网和地面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27-37.
|
[14] |
许才军.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中随机模型的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35-45.
|
[15] |
周忠谟, 晁定波.
GPS空间基线向量网与地面控制网的联合平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20-28.
|
[16] |
刘经南, 刘大杰, 崔希璋.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理论和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1-9.
|
[17] |
周忠谟, 晁定波.
地面网和卫星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1-7.
|
[18] |
周忠谟, 时京, 刘乃苓.
大地高程误差对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1): 1-10.
|
[19] |
刘大杰, 刘经南.
卫星多普勒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2): 1-19.
|
[20] |
崔希璋, 刘大杰.
我国天文大地网与卫星多普勒网联合平差的初步方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2, 7(1):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