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姚宜斌, 刘经南, 陶本藻, 施闯.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16-18.
|
[2] |
袁修孝, 季顺平, 谢酬.
基于已知定向参数影像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1): 955-959.
|
[3] |
王任享.
卫星三线阵CCD影像光束法平差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379-385.
|
[4] |
刘经南, 施闯, 陈俊勇.
92'、96国家高精度GPS A级网整体平差结果分析与我国块体运动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4): 314-319.
|
[5] |
郑肇葆, 谭春健, 张润根.
按残差绝对值和最小原理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34-40.
|
[6] |
佘彬彬.
VLBI、卫星网和地面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27-37.
|
[7] |
许才军.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中随机模型的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35-45.
|
[8] |
刘经南, 刘大杰, 崔希璋.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理论和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1-9.
|
[9] |
周忠谟, 晁定波.
地面网和卫星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1-7.
|
[10] |
周忠谟, 时京, 刘乃苓.
大地高程误差对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1): 1-10.
|
[11] |
唐炳燮.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FORTRAN程序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69-76.
|
[12] |
李德仁.
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粗差和系统误差区分可能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33-49.
|
[13] |
金为铣, 杨先宏, 王树根.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77-87.
|
[14] |
李庆海.
卫星多普勒半短弧法定位解的稳定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30-38.
|
[15] |
刘大杰, 刘经南.
卫星多普勒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2): 1-19.
|
[16] |
刘经南.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1): 37-50.
|
[17] |
李德仁.
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的验后权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2, 7(1): 16-24.
|
[18] |
崔希璋, 刘大杰.
我国天文大地网与卫星多普勒网联合平差的初步方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2, 7(1): 1-6.
|
[19] |
黄加纳.
卫星多普勒网平差原理及初步计算程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2, 7(1): 25-41.
|
[20] |
李德仁.
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正交附加参数组的建立及各类系统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1, 6(2): 2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