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祥国.
集成形态学重建和测地距离变换的DEM内插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896-90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97
|
[2] |
方荣新, 施闯, 陈克杰, 徐培亮.
GPS地震仪:PANDA软件测试结果与验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53-456.
|
[3] |
王利, 张勤, 管建安, 孔令杰.
基于GPS技术的滑坡动态变形监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22-426.
|
[4] |
欧阳永忠, 陆秀平, 暴景阳, 邓凯亮.
计算S型海洋重力仪交叉耦合改正的测线系数修正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3): 294-297.
|
[5] |
周兆明, 符养.
渤海GNSS-R机载测风试验及其反演结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3): 241-244.
|
[6] |
胡鹏, 范青松, 胡海.
椭球上的测地变换和Voronoi图的生成——地理空间度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9): 825-828.
|
[7] |
陈小莉, 赵茂泰, 崔卫红, 李付明.
基于绝对编码测角算法的电子经纬仪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5): 460-463.
|
[8] |
周春霞, 鄂栋臣, 廖明生.
InSAR用于南极测图的可行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7): 619-623.
|
[9] |
钱俊, 舒宁, 詹总谦.
基于区域增长的单幅雷达测图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7): 624-627.
|
[10] |
黄声享, 刘星, 杨永波, 张毅.
利用GPS测定大型桥梁动态特性的试验及结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3): 198-200.
|
[11] |
涂一新, 韩建中, 龙红五.
用马尔柯夫过程方法提高车载测图仪的可用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3): 261-263.
|
[12] |
王之卓.
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研究方案(讨论稿)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4): 287-293.
|
[13] |
王桥, 龙毅, 秦建荣.
DEM数据内插的分形方法及其试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59-162.
|
[14] |
费立凡.
地形图等高线成组综合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S1): 6-22.
|
[15] |
刘葆梁, 张元坤, 陈纪椿, 陈兆玉.
DPG型数字测图仪的研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3): 28-39.
|
[16] |
张祖勋, 顾天襄, 胡志贵.
用SODAMS系统产生的DEM控制OR-1生产正射影象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20-29.
|
[17] |
张祖勋, 林宗坚.
摄影测量测图的全数字化道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13-18.
|
[18] |
肖应华, 甘信铮, 陈秀引, 王明远.
利用数字纠正制作正射影象地形图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2): 57-70.
|
[19] |
张祖勋.
D.S.型解析测图仪交会原理与解算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1, 6(1): 28-33.
|
[20] |
顾葆康.
“小型立体测图仪”的设计思想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9, 3(4): 5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