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眭海刚, 陈光, 胡传文, 宋志娜.
光学遥感影像与GIS数据一体化的水体分割、配准与提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9): 1145-115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460
|
[2] |
黄丽娜, 郑斌, 吴志华, 费立凡.
道路平面交叉口空间的动态归属及可视化表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426-429.
|
[3] |
汤仲安, 史文中.
矢量GIS平面一般曲线等概率密度误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 85-89.
|
[4] |
曾衍伟, 龚健雅.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及实现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8): 686-690.
|
[5] |
王新洲, 汤仲安, 陈志辉.
GIS中不规则样条拟合曲线的εm模型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58-62.
|
[6] |
朱霞, 孙振冰.
GIS中基于角色的图元授权粒度控制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157-160,183.
|
[7] |
赵丽华, 杨元喜, 张勤.
扫描数字化图质量的应变张量评估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8): 725-727.
|
[8] |
童小华, 刘大杰, 龚健雅.
GIS中宗地面积的平差模型与方案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2): 182-187.
|
[9] |
余晓红.
地图数字化数据处理的相关平差与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5): 555-558.
|
[10] |
胡鹏, 杨传勇, 胡海, 李圣权.
GIS的基本理论问题——地图代数的空间观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6): 616-621.
|
[11] |
童小华, 刘大杰, 彭明华.
地籍宗地面积处理的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2): 105-111.
|
[12] |
刘大杰, 刘春.
GIS数字产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案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4): 348-352,361.
|
[13] |
童小华, 史文中, 刘大杰.
GIS中数字化数据误差的分布检验与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1): 79-84.
|
[14] |
许妙忠, 朱宜萱.
大型木造建筑物的计算机仿真和质量控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1): 28-31.
|
[15] |
张保钢, 朱凌, 朱光.
GIS中位置信息的通用数据质量模型及其质量控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2): 134-137,141.
|
[16] |
刘大杰, 孟晓林.
直角与直线元素数字化的数据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2): 125-128.
|
[17] |
黄波.
GIS与ES的结合及其在控制性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35-39.
|
[18] |
杜清运, 毋河海.
微机地图图形工作站上地图数字化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4): 20-28.
|
[19] |
单杰, 李德仁.
摄影测量与大地测量观测值联合平差的质量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4): 6-15.
|
[20] |
周忠谟, 晁定波.
GPS空间基线向量网与地面控制网的联合平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2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