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紫怡, 刘艳芳, 张扬, 刘耀林, 陆砚池, 任其然.
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对影响因子的空间响应——以福建省生态功能区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 111-125.
doi: 10.13203/j.whugis20200700
|
[2] |
刘耀林, 仝照民, 刘岁, 黄丹.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建模研究进展与展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598-1614.
doi: 10.13203/j.whugis20220603
|
[3] |
魏伟, 颉耀文, 魏晓旭, 颉斌斌, 张强, 郝媛媛.
基于CLUE-S模型和生态安全格局的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9): 1306-1315.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51
|
[4] |
刘耀林, 赵翔, 刘殿锋.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人工免疫并行决策支持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2): 166-171.
doi: 10.13203/j.whugis20120269
|
[5] |
陈江平, 韩青, 胡晶, 张鹏林.
顾及小波变换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因子的多尺度相关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9): 1118-1121.
|
[6] |
刘殿锋, 刘耀林, 刘艳芳, 赵翔.
多目标微粒群算法用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6): 751-755.
|
[7] |
刘海, 王兴玲, 陈晓玲, 陆建忠.
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结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 118-121.
|
[8] |
刘良明, 徐琪, 胡玥, 黄蕾.
利用非线性NDSI模型进行积雪覆盖率反演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34-536.
|
[9] |
刘耀林, 夏寅, 刘殿锋, 洪晓峰.
基于目标规划与模拟退火算法的土地利用分区优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7): 762-765.
|
[10] |
刘耀林, 洪晓峰, 刘殿锋, 夏寅.
利用模拟退火算法的村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调控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6): 752-755.
|
[11] |
张鸿辉, 曾永年, 尹长林, 喻定权.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多智能体系统与微粒群集成优化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1003-1007.
|
[12] |
万幼川, 黄俊.
几何和图论特征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7): 794-798.
|
[13] |
王汉花, 刘艳芳.
基于MOP-CA整合模型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174-177.
|
[14] |
徐昔保, 杨桂山, 张建明.
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7): 878-881.
|
[15] |
龚健, 刘耀林.
基于SD-MOP整合模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22-325.
|
[16] |
刘艳芳, 李兴林, 龚红波.
基于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288-292.
|
[17] |
肖平, 李德仁.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6): 586-590.
|
[18] |
耿红, 王泽民.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67-171.
|
[19] |
程建权, 兰运超, Jan Turkstra.
协同学在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1): 56-59.
|
[20] |
贾华, 祝国瑞.
土地利用规划中农作物单产预测的灰色-马尔可夫链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2): 149-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