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门计林, 刘越岩, 张斌, 周繁.
多结构卷积神经网络特征级联的高分影像土地利用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2): 1841-1848.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37
|
[2] |
田晶, 邵世维, 黄怡敏, 余梦婷.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核心指数提取:以中国广州市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3): 443-450.
doi: 10.13203/j.whugis20150681
|
[3] |
魏伟, 颉耀文, 魏晓旭, 颉斌斌, 张强, 郝媛媛.
基于CLUE-S模型和生态安全格局的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9): 1306-1315.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51
|
[4] |
冯梦喆, 何建华, 汤青慧.
土地利用变化反事实情景模拟与评价——以湖北省嘉鱼县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9): 1122-1125.
|
[5] |
陈江平, 韩青, 胡晶, 张鹏林.
顾及小波变换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因子的多尺度相关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9): 1118-1121.
|
[6] |
刘殿锋, 刘耀林, 刘艳芳, 赵翔.
多目标微粒群算法用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6): 751-755.
|
[7] |
刘海, 王兴玲, 陈晓玲, 陆建忠.
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结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 118-121.
|
[8] |
刘耀林, 洪晓峰, 刘殿锋, 夏寅.
利用模拟退火算法的村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调控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6): 752-755.
|
[9] |
朱江洪, 李江风, 叶菁.
利用决策树工具的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识别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301-305.
|
[10] |
刘耀林, 李红梅, 杨淳惠.
基于本体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8): 883-886.
|
[11] |
徐昔保, 杨桂山, 张建明.
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7): 878-881.
|
[12] |
万幼川, 黄俊.
几何和图论特征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7): 794-798.
|
[13] |
俞艳, 何建华, 袁艳斌.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3): 273-276.
|
[14] |
樊敏, 刘耀林, 吴艳娟, 杨啸滪.
基于云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986-989.
|
[15] |
曹雪, 柯长青.
基于TM影像的南京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1): 958-961.
|
[16] |
刘耀林, 罗志军.
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遥感定量监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35-38.
|
[17] |
陈先伟, 郭仁忠, 闫浩文.
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70-373.
|
[18] |
万江波, 祝国瑞, 彭秋苟.
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的研究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55-358.
|
[19] |
刘艳芳, 明冬萍, 杨建宇.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5): 493-498,515.
|
[20] |
艾廷华, 刘耀林.
土地利用数据综合中的聚合与融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5): 486-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