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家耀, 武芳.
地理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10-16.
doi: 10.13203/j.whugis20180357
|
[2] |
刘梦玲, 陈嘉宇, 孙洪.
Joint Boost特征选择的SAR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0): 1240-1243.
|
[3] |
陈刘成, 李静, 马瑞, 陈娉娉.
工程化广播星历参数拟合算法与接口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 18-23.
|
[4] |
张祖勋.
由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谈信息化测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111-115.
|
[5] |
王刃, 朱东兴, 蒋渤.
逆向仿真工程中的一种相机自标定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4): 336-339.
|
[6] |
张目1, 边馥苓1.
地理信息工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2): 174-177.
|
[7] |
李德仁, 易华蓉, 江志军.
论网格技术及其与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757-761.
|
[8] |
张目.
基于DEA模型的GIS工程技术开发方法的综合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100-104.
|
[9] |
陈楚江, 孙凤华, 李德仁.
西藏墨脱地区工程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7): 638-641.
|
[10] |
边馥苓, 涂建光.
从GIS工程到数字工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95-99.
|
[11] |
边馥苓, 王金鑫.
论数字城市工程及其技术体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045-1049.
|
[12] |
李德仁, 朱欣焰, 龚健雅.
从数字地图到空间信息网格——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642-650.
|
[13] |
尚涛, 刘永.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渠道自动控制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3): 368-371,375.
|
[14] |
李建华, 边馥苓.
工程地质三维空间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1): 25-30.
|
[15] |
张燕平, 张全德, 张江齐, 岳建利.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工程建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91-93.
|
[16] |
李德仁, 李清泉.
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1-7.
|
[17] |
张正禄, 黄全义, 罗年学, 巢佰崇.
全站式地面测量工程一体化自动化系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1): 79-82.
|
[18] |
方国柱, 张正禄, 章传银.
工程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信息量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44-349.
|
[19] |
刘文宝, 黄幼才.
地图曲线数字化误差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4): 352-358.
|
[20] |
黄运明.
数字影象复原的状态空间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1): 11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