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洋, 许才军, 温扬茂, 李志才.
杂多Mw 5.9级地震断层滑动的InSAR反演及边界元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1): 1678-1686.
doi: 10.13203/j.whugis20190368
|
[2] |
李振洪, 宋闯, 余琛, 肖儒雅, 陈立福, 罗慧, 戴可人, 葛大庆, 丁一, 张宇星, 张勤.
卫星雷达遥感在滑坡灾害探测和监测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967-979.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98
|
[3] |
周春霞, 邓方慧, 陈一鸣, 王泽民.
利用SAR数据研究南极Grove山地区冰流运动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28-143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58
|
[4] |
严瑞, 龙毅, 郑玥, 余明朗.
顾及地形起伏的步行最优路径分析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64-568.
|
[5] |
王永哲, 李志伟, 朱建军, 胡俊.
融合多平台DInSAR数据解算拉奎拉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7): 859-863.
|
[6] |
裴媛媛, 廖明生, 王寒梅.
利用时序DInSAR监测填海造陆地区地表沉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9): 1092-1095.
|
[7] |
邢学敏, 朱建军, 汪长城, 易恒.
一种新的CR点目标识别方法及其在公路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6): 699-703.
|
[8] |
许才军, 江国焰, 王浩, 温扬茂.
基于GIS的InSAR结果分析方法及在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解释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379-383.
|
[9] |
张波, 侯四国, 张红, 王超.
R-D与共线模型在星载SAR影像正射纠正应用中的对比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9): 1069-1073.
|
[10] |
吴宏安, 汤益先, 张红, 王超.
基于ALOS/PALSAR轨道参数的干涉平地效应消除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92-96.
|
[11] |
刘国林, 郝华东, 陶秋香.
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0): 1174-1178.
|
[12] |
殷硕文, 邵茜.
基于地形匹配的InSAR地形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118-121.
|
[13] |
靳国旺, 韩晓丁, 贾博, 李豪.
InSAR干涉图的矢量分离式小波滤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132-135.
|
[14] |
鄢子平, 李振洪.
InSAR大气水汽改正模型的比较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723-726.
|
[15] |
黄观文, 张勤, 许国昌, 王利.
基于频谱分析的IGS精密星历卫星钟差精度分析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5): 496-499.
|
[16] |
刘国林, 郝晓光, 薛怀平, 独知行.
影响InSAR测高精度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 55-58.
|
[17] |
吴云孙, 李振洪, 刘经南, 许才军.
InSAR观测值大气改正方法的研究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0): 862-867.
|
[18] |
王健, 向茂生, 李绍恩.
一种基于InSAR相干系数的SAR阴影提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2): 1063-1066.
|
[19] |
许才军, 王华.
InSAR相位解缠算法比较及误差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67-71.
|
[20] |
许才军, 王华, 黄劲松.
GPS与INSAR数据融合研究展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58-6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