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祥国.
集成形态学重建和测地距离变换的DEM内插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896-90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97
|
[2] |
徐腊梅, 杜绍飞, 吴薇.
利用信号延展度度量的形态滤波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783-788.
|
[3] |
刘汉丽, 裴韬, 周成虎, 朱阿兴.
结合MNF变换与灰值形态学的三江平原多光谱、多时相MODIS遥感影像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2): 153-156.
|
[4] |
李祖传, 马建文, 张睿, 李利伟.
利用融合纹理与形态特征进行地震倒塌房屋信息自动提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4): 446-450.
|
[5] |
王春, 刘学军, 汤国安, 陶旸.
格网DEM地形模拟的形态保真度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146-149.
|
[6] |
王文波, 羿旭明, 费浦生.
具有更新自适应性形态小波的构造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9): 804-807.
|
[7] |
费浦生, 王文波.
基于小波增强的改进多尺度形态梯度边缘检测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2): 120-123.
|
[8] |
吴富梅, 杨元喜.
基于小波变换和序贯抗差估计的捷联惯导初始对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7): 617-620.
|
[9] |
邹勤, 贾永红.
一种基于形态金字塔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及其性能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1): 971-974.
|
[10] |
王守彬, 王新洲, 洪光祥, 黄启顺.
手部腕关节面数学形态表达模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31-33.
|
[11] |
朱永清, 李占斌, 崔灵周, 鲁克新.
基于GIS流域地貌形态特征分形与计算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2): 1089-1091.
|
[12] |
胡鹏, 耿协鹏, 曹枫.
图形的形态变换和地图代数凸壳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1): 1003-1007.
|
[13] |
刘慧敏, 舒宁, 林卉.
图像边缘信息分析中数学形态学的应用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4): 325-330.
|
[14] |
马飞.
用数学形态学自动快速寻找地图注记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50-153.
|
[15] |
马飞, 李德仁.
数学形态学在GIS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1): 41-45,49.
|
[16] |
马飞.
灰度级形态学及在扫描影像处理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4): 310-316.
|
[17] |
张根寿, 祝国瑞.
面状地图表象的形态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1): 29-36.
|
[18] |
李德仁, 陈晓勇.
数学形态学及其在二值影象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18-34.
|
[19] |
吕言.
吉文斯变换及其在序贯最小二乘平差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1): 1-13.
|
[20] |
毋河海.
地貌形态自动综合的原理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1, 6(1): 4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