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游天, 王光霞, 吕晓华, 孙卫新, 张寅宝.
一种面向室内导航的通行区域模型及其自动提取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2): 177-184.
doi: 10.13203/j.whugis20170056
|
[2] |
周平, 唐新明, 王霞, 刘昌儒, 王甄铭.
国产推扫式测图卫星影像几何精度评估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1): 1628-1634.
doi: 10.13203/j.whugis20160486
|
[3] |
黄玲, 章红平, 徐培亮, 王成, 刘经南.
中国区域VTEC模型Kriging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6): 729-737.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03
|
[4] |
庞世燕, 刘亚文, 左志奇, 陈正富.
结合区域增长法和TIN边缘分割的建筑物立面几何特征提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 102-106.
|
[5] |
曾文, 敖卿鑫, 杨之江.
适用于关阀分析算法的供水管网单元-阀门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2): 1441-1445.
|
[6] |
吕瑞, 陈龙, 翁雪, 何金城.
利用先验点图模型的SLAM后端优化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6): 745-74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049
|
[7] |
王美珍, 刘学军, 甄艳, 卢玥.
包含圆形的单幅图像距离量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3): 348-353.
|
[8] |
巫兆聪, 欧阳群东, 胡忠文, 刘玲.
四分量散射模型在极化SAR相干斑滤波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7): 763-766.
|
[9] |
周志伟, 鄢子平, 刘苏, 李振洪.
永久散射体与短基线雷达干涉测量在城市地表形变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928-931.
|
[10] |
刘学军, 王美珍, 甄艳, 卢玥.
单幅图像几何量测研究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941-947.
|
[11] |
张海剑, 杨文, 邹同元, 孙洪.
基于四分量散射模型的多极化SAR图像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122-125.
|
[12] |
.
一种基于空间虚拟场景的森林冠层雷达相干散射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120-123.
|
[13] |
罗名海.
利用CA模型进行城市空间增长动力的研究——以武汉市主城空间增长过程分析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51-55.
|
[14] |
李德仁, 廖明生, 王艳.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8): 664-668.
|
[15] |
钱俊, 舒宁.
基于EM算法和单幅雷达图像阴影的控制点坡度校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089-1092.
|
[16] |
杨杰, 廖明生, 江万寿, 杨文.
从单幅雷达影像提取地面高程信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537-541.
|
[17] |
刘先林.
数控测图仪的DEM国际试验结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25-32.
|
[18] |
张祖勋, 林宗坚.
摄影测量测图的全数字化道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13-18.
|
[19] |
顾葆康.
“小型立体测图仪”的设计思想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9, 3(4): 55-68.
|
[20] |
陈晓东, 郭金运, 孙明智, 朱广彬, 常晓涛.
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地表类型对应后向散射系数的时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00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