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甫红, 凌三力, 龚学文, 郭磊.
风云三号C卫星星载GPS/BDS分米级实时定轨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 1-6.
doi: 10.13203/j.whugis20180385
|
[2] |
顾国华, 王武星.
2016年新西兰7.8级大地震GPS观测结果与弹性回跳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1): 1673-1680.
doi: 10.13203/j.whugis20170286
|
[3] |
雷锦韬, 李斐, 张胜凯, 马超.
不同海潮模型对东南极沿海地区GPS基线解算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79-1486.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76
|
[4] |
丁开华, 许才军, 邹蓉, 胡友健.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22-827.
|
[5] |
刘超, 高井祥, 张敬霞.
利用序列平均的高精度GPS基线解算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4): 445-449.
|
[6] |
张清华, 隋立芬, 贾小林.
应用Jones-Tryon Kalman滤波器对在轨GPS Rb钟进行状态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4): 436-440.
|
[7] |
蔡昌盛, 朱建军, 戴吾蛟, 匡翠林.
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及结果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2): 1474-1477.
|
[8] |
杨凯, 刘鸿飞, 赵倩, 姜卫平.
绝对天线相位改正模型对GPS精密数据处理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6): 694-697.
|
[9] |
易重海, 朱建军, 陈永奇, 戴吾蛟.
顾及卫星钟差插值误差的GPS精密单点定位观测值随机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0): 1165-1168.
|
[10] |
徐锐, 黄丁发, 廖华, 陈维锋.
VRS动态随机模型建模方法的综合比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3): 290-293.
|
[11] |
李博峰, 沈云中, 楼立志.
GPS中长基线观测值随机特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2): 176-180.
|
[12] |
朱庆林, 赵振维, 吴振森.
精密单点定位方法测量对流层天顶延迟的精度改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9): 1098-1101.
|
[13] |
戴吾蛟, 丁晓利, 朱建军.
基于载噪比及参数先验信息的抗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8): 834-837.
|
[14] |
戴吾蛟, 丁晓利, 朱建军.
基于观测值质量指标的GPS观测量随机模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718-722.
|
[15] |
徐锐, 黄丁发, 周乐韬, 李成钢.
一种改进的GPS随机模型建模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10-1113.
|
[16] |
王振杰, 卢秀山.
利用半参数模型分离GPS基线中的系统误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4): 316-318.
|
[17] |
殷海涛, 黄丁发, 熊永良, 王贵文.
GPS信号对流层延迟改正新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54-457.
|
[18] |
朱新慧, 孙付平, 秦勇.
组合GPS和VLBI数据建立板块运动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604-608.
|
[19] |
张小红, 李征航, 徐绍铨.
高精度GPS形变监测的新方法及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5): 451-454.
|
[20] |
王解先.
简便实用的GPS网平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3): 273-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