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希, 刘峡, 秦姗兰, 贾鹏.
芦山Ms 7.0地震前的跨断层形变亚失稳前兆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1): 1669-1677.
doi: 10.13203/j.whugis20190467
|
[2] |
赵超英, 刘晓杰, 张勤, 彭建兵, 许强.
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InSAR识别、监测与失稳模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996-1007.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72
|
[3] |
李邵波, 周丰年, 赵建虎, 冯杰.
联合灰度突变和方向约束的浅剖层位自动拾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4): 532-538.
doi: 10.13203/j.whugis20170131
|
[4] |
卢骏, 戴吾蛟, 章浙涛.
大坝变形变系数回归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 139-142.
|
[5] |
李广春, 戴吾蛟, 杨国祥, 刘斌.
时空自回归模型在大坝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877-89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549
|
[6] |
李振, 朱锋, 陈家君.
利用新息构造AKF估计和预报大坝变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4): 454-457.
|
[7] |
李子阳, 郭丽, 顾冲时.
大坝监测资料的时变Kalman预测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8): 991-995.
|
[8] |
王伟, 沈振中.
大坝统计预警模型的改进粒子群耦合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8): 987-991.
|
[9] |
丛培江, 郑东健, 仲琳.
大坝应力应变监测的多因素时变分析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914-917.
|
[10] |
王新洲, 范千, 许承权, 李昭.
基于小波变换和支持向量机的大坝变形预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5): 469-471.
|
[11] |
邓兴升, 王新洲.
动态神经网络在变形预报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93-96.
|
[12] |
王新洲, 邓兴升.
大坝变形预报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588-591.
|
[13] |
李朝奎, 龙四春, 李鸿雁.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变形监测必要精度指标的确定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3): 270-273.
|
[14] |
李征航, 吴云孙, 李振洪, 李英冰.
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482-484.
|
[15] |
何金平, 李珍照, 薛桂玉, 李民.
大坝实测性态模糊积分评判模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3): 230-232,254.
|
[16] |
蓝悦明, 王新洲.
灰色预测用于大坝水平变形预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50-354.
|
[17] |
吴子安.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回归分析中的因子选择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1): 20-26.
|
[18] |
张正禄, 邓克寰.
宝钢引水库大坝水平位移监测评价和变形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4): 26-33.
|
[19] |
徐培亮.
应用时间序列方法作大坝变形预报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3): 23-31.
|
[20] |
潘正风, 陈永奇.
精密激光准直及其在大坝变形观测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0, 5(1): 7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