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家耀.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535-1545.
doi: 10.13203/j.whugis20210679
|
[2] |
邓帆, 李益发, 张文政.
一种安全协议的规范化设计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5): 603-606.
|
[3] |
王密, 胡芬, 廖安平, 肖明宏.
1:5万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判调更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144-1148.
|
[4] |
高建军, 关焱, 王友亮.
专题地图基调色设计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766-769.
|
[5] |
杜清运, 刘涛.
户外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1): 1046-1049.
|
[6] |
田智慧, 胡鹏, 武舫, 熊伟.
公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查询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59-361.
|
[7] |
卓, 吴志华, 黄正东, 肖映辉.
城市规划道路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53-556.
|
[8] |
谈晓军, 边馥苓, 何忠焕.
基于OpenGIS规范的地理信息系统组件的内核及功能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38-42.
|
[9] |
王新洲, 柳宗伟, 陈顺清.
城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226-231.
|
[10] |
袁相儒, 陈能成, 龚健雅.
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超地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4): 299-304.
|
[11] |
陈能成, 龚健雅, 鄂栋臣.
互联网南极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32-136.
|
[12] |
史文中.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何特征的误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18-20,25.
|
[13] |
达汉桥, 罗云芳, 张华, 胡振东.
WWW信息系统主页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273-276.
|
[14] |
龚健雅, 朱欣焰, 李爱勤, 吴华意.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NT版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关键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187-190,194.
|
[15] |
袁相儒, 龚健雅.
矢量图形与主数据库无缝连接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259-262.
|
[16] |
李清泉, 李德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结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28-133.
|
[17] |
刘凤德, 郏卫萍, 邱峰, 刘先林.
JX-4A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3): 269-272,276.
|
[18] |
杜清运.
微机地理信息系统上图形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1): 57-65.
|
[19] |
蓝运超, 杨仁.
城市系统规划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85-91.
|
[20] |
谢宝康.
生产现场模拟显示装置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2): 6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