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海波, 游为, 范东明, 熊宇昊, 李杰, 黄强.
利用ICA方法提取奥卡万戈三角洲水储量变化信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 93-103.
doi: 10.13203/j.whugis20190278
|
[2] |
朱莉, 沈未名, 李锐, 徐胜勇.
利用遗传算法的网络GIS集群服务器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6): 721-725.
|
[3] |
王密, 胡芬, 廖安平, 肖明宏.
1:5万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判调更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144-1148.
|
[4] |
李文航, 龚建华, 周洁萍.
协同虚拟地理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3): 289-292.
|
[5] |
孟令奎, 邓世军, 赵春宇, 林志勇.
多服务器技术在WebGIS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9): 832-835.
|
[6] |
李鲁群, 李明禄.
面向Java手机GPS数据采集与无线网络传输系统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8): 728-731.
|
[7] |
余涛平, 闫利, 谢智颖, 左小清.
空间移动信息服务客户端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1): 80-85.
|
[8] |
刘春菊, 朱欣焰.
基于JSP/JavaBean的Web GIS实现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5): 608-610.
|
[9] |
安如, 王慧麟, 冯学智.
江苏省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集成技术特点探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2): 188-193.
|
[10] |
熊汉江, 龚健雅.
基于三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GIS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2): 165-169.
|
[11] |
韩海洋, 王新洲, 龚健雅.
Internet GIS空间数据通讯的部件化构造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4): 321-325.
|
[12] |
沈体雁, 程承旗.
地理元数据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4): 326-330,350.
|
[13] |
韩海洋, 黄建明, 龚健雅, 袁相儒.
Internet下多数据源、超媒体空间信息的分布式调度与管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3): 204-207,229.
|
[14] |
朱庆.
三维动态交互式可视化模型——-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三维表示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2): 124-127.
|
[15] |
史文中.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何特征的误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18-20,25.
|
[16] |
朱国宾, 边馥苓, 刘玉贤.
基于Intranet机制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4): 333-337.
|
[17] |
龚健雅, 朱欣焰, 李爱勤, 吴华意.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NT版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关键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187-190,194.
|
[18] |
李清泉, 李德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结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28-133.
|
[19] |
杜清运.
微机地理信息系统上图形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1): 57-65.
|
[20] |
蓝运超, 杨仁.
城市系统规划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8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