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束蕾, 黎雪儿.
认知(心象)地图助力寻亲成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2): 2153-2158.
doi: 10.13203/j.whugis20220068
|
[2] |
车森, 孙群, 刘海砚.
参数控制的地图符号编辑器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1): 1326-1329.
|
[3] |
汪华, 朱海红, 李霖.
利用地理属性量表的色盲人群地图色彩设计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4): 477-481.
|
[4] |
杜庆峰, 郭智超, 唐学波.
DiffS:不同版本SVG格式地图差异匹配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8): 984-987.
|
[5] |
赵彬彬, 邓敏, 徐震, 刘慧敏.
多尺度地图面目标匹配的统一规则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991-994.
|
[6] |
吴明光, 闾国年, 陈泰生.
点状地图符号数据结构同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2): 239-243.
|
[7] |
祝国瑞, 徐智勇, 吴小芳.
基于多重变换组合的动态地图符号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48-551.
|
[8] |
徐智勇, 艾廷华, 危拥军, 祝国瑞.
三维地图符号视觉参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57-560.
|
[9] |
何忠焕, 边馥苓.
GIS系统中二维地图推演技术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69-72.
|
[10] |
吴小芳, 徐智勇, 蔡忠亮, 杜清运.
基于GDI+的高精度地图符号库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928-932.
|
[11] |
钟业勋.
地理空间的数学定义及定位型地图符号的制约因素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29-33.
|
[12] |
尹章才, 李霖, 朱海红, 童雪娟.
基于SVG的地图符号描述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44-547.
|
[13] |
尹章才, 李霖, 龙毅, 张园玉.
基于分层的面状地图符号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111-1114.
|
[14] |
王伟, 张波, 殷赣华, 范业稳.
基于COM技术的地图符号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3): 296-300.
|
[15] |
魏文展, 钟业勋, 黄仁涛, 彭月英.
地图符号视觉变量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5): 511-515.
|
[16] |
钟业勋, 魏文展, 彭月英, 郑红波.
地图符号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5): 465-468.
|
[17] |
樊红, 杜道生, 张祖勋.
地图注记自动配置规则及其实现策略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2): 154-157.
|
[18] |
黄文骞.
地图模式识别的原理、方法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93-93.
|
[19] |
钟业勋, 李占元.
地图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2): 132-135.
|
[20] |
朱敦尧.
地图符号及其本质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5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