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绍华, 李家彪, 吴自银, 边刚, 崔杨.
利用EGM2008模型估算海洋重力测量测线布设间距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9): 1315-1319.
doi: 10.13203/j.whugis20160394
|
[2] |
岳昔娟, 韩春明, 窦长勇, 赵迎辉.
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数学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 59-63.
|
[3] |
刘经南, 邓辰龙, 唐卫明.
GNSS整周模糊度确认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9): 1009-1016.
doi: 10.13203/j.whugis20140241
|
[4] |
赵建虎, 张红梅, JohnEHughesClarke, 王胜平.
多波束测量中换能器瞬时精密高程的确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1): 983-986.
|
[5] |
韩保民, 欧吉坤, 曲国庆.
GPS观测数据的模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3): 246-250.
|
[6] |
张勇, 马桃林.
数字图像色彩评价方法的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548-551.
|
[7] |
何宗宜, 屠龙海.
地图质量评判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3): 221-226.
|
[8] |
王建华.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制图基本资料选择评价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2): 86-96.
|
[9] |
管泽霖, 李叶才.
用海面地形模型WSST·90B确定的海洋环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4): 9-16.
|
[10] |
胡继才.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的模糊数学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2): 90-99.
|
[11] |
佘彬彬.
VLBI、卫星网和地面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27-37.
|
[12] |
祝国瑞.
应用数学模型推断地图上河流的选取程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4): 47-51.
|
[13] |
彭美云.
多级测评工程及其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1): 82-90.
|
[14] |
单杰.
联合平差中大地测量观测值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4): 105-111.
|
[15] |
匡善龙.
海洋单点定位粗差检测和位置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85-97.
|
[16] |
董挹英.
太阳历表的简便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149-156.
|
[17] |
胡继才.
模糊综合评判及地形图质量的评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114-125.
|
[18] |
陈祖源.
自动安平补偿作明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2): 96-101.
|
[19] |
朱圣源.
一等三角测量测站系统误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0, 5(2): 40-45.
|
[20] |
黄伟, 姜三, 刘先铮, 江万寿.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