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可人, 张乐乐, 宋闯, 李振洪, 卓冠晨, 许强.
川藏铁路沿线Sentinel-1影像几何畸变与升降轨适宜性定量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0): 1450-146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130
|
[2] |
何建华, 覃荣诺, 丁愫, 李江, 岳桥兵.
基于乡村宜居性和人口流动网络特征的农村居民点重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3): 402-409.
doi: 10.13203/j.whugis20200489
|
[3] |
李兆兴, 翟京生, 武芳.
线要素综合的形状相似性评价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2): 1859-186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64
|
[4] |
呼雪梅, 秦承志.
数字地形分析中适宜分析窗口选择方法的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0): 1365-137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476
|
[5] |
魏娜, 施闯, 李敏, 邹蓉.
IGS产品的一致性分析及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63-1367.
|
[6] |
杜清运, 熊岚, 任福, 胡洪良.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城市管理网格体系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138-141.
|
[7] |
肖俐平, 孟晖, 李德毅.
基于拓扑势的网络节点重要性排序及评价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379-383.
|
[8] |
俞艳, 何建华, 袁艳斌.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3): 273-276.
|
[9] |
胡春春, 孟令奎, 谢文君, 周新忠.
空间数据模糊聚类的有效性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8): 740-743.
|
[10] |
万晓霞, 谢德红, 徐锦林.
基于加网算法与算法适应性的半色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9): 765-768.
|
[11] |
林爱文, 庞艳.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的递阶模糊评价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7): 624-627.
|
[12] |
俞艳, 郭庆胜, 何建华, 刘玉春.
基于Web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PSE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44-547.
|
[13] |
刘耀林, 焦利民.
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283-287.
|
[14] |
周扬眉, 刘经南, 李信.
评价GPS相位模糊度整数解正确性的严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1004-1007.
|
[15] |
焦利民, 刘耀林.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13-516.
|
[16] |
詹庆明, 周婕, 肖映辉.
用GIS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67-171.
|
[17] |
郭庆胜.
微机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41-47.
|
[18] |
管泽霖, 鄂栋臣.
按克林索求和计算大地水准面差距垂线偏差及重力异常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4): 75-82.
|
[19] |
葉雪安.
补助点设在任意点的位置、从高斯投影带到相邻带及从蘭孛氏割园锥投影到高斯投影的坐标变换公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7, 1(0): 1-22.
|
[20] |
方浩, 李红军.
点云数据直线检测及其在人工林树木计数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
doi: 10.13203/j.whugis2021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