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邹进贵, 李琴, 王铜, 罗刊.
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理论的优化及其在形变监测网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9): 1076-1079.
|
[2] |
蒋志浩, 张鹏, 秘金钟.
中国新疆及其天山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142-145.
|
[3] |
蒋志浩, 张鹏, 李毓麟, 秘金钟.
基于新疆GPS联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北缘地壳运动规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17-421.
|
[4] |
王新生, 姜友华, 涂超.
遗传算法在城市道路控制点标高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82-85.
|
[5] |
张正禄, 罗年学, 黄全义, 梅文胜.
一种基于可靠性的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4): 354-360.
|
[6] |
孙海燕, 李斐, 晁定波.
国家重力基本网的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496-499.
|
[7] |
邓跃进, 张正禄.
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专家系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2): 105-110.
|
[8] |
孟令奎, 边馥苓, 陈晓宁.
基于GIS的城市雨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61-365.
|
[9] |
王新生.
线性规划原理在城市道路控制点标高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3): 269-272.
|
[10] |
许才军, 李金文, 晁定波.
青藏高原板块形变模型与地壳运动监测网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3): 244-249.
|
[11] |
彭先进.
论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3): 89-94.
|
[12] |
虞定麒, 金日守.
形变监测网的二类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2): 71-76.
|
[13] |
尹晖, 虞定麒.
机助法变形监测网优化设计系统(CAMNDS)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2): 29-41.
|
[14] |
赵少荣.
边角网二类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37-48.
|
[15] |
赵少荣.
变形监测网的可区分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2): 18-27.
|
[16] |
李德仁, 周勇前.
顾及精度与可靠性的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2): 47-54.
|
[17] |
孙海燕.
城市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64-71,56.
|
[18] |
熊永良.
变形监测网的二类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82-90.
|
[19] |
张正禄, 李晓东.
变形监测网优化设计的一种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2): 1-9.
|
[20] |
陈永奇.
地壳形变分析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3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