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列松, 刘海砚, 黄利民, 吴芳华, 魏斌.
利用地图文档模拟的地图编辑事务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4): 561-569.
doi: 10.13203/j.whugis20190150
|
[2] |
孙卫新, 王光霞, 吕晓华, 张锦明, 游天.
基于过渡投影面的室内地图统一数学基础转换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4): 509-515.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34
|
[3] |
尹章才.
Web2.0地图的双向地图信息传递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6): 733-736.
|
[4] |
贾永红, 邹勤, 付修军.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扫描地图点状符号识别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673-675.
|
[5] |
钟业勋.
模拟与虚拟地图符号及地理虚拟空间的数学定义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57-559.
|
[6] |
李占元, 钟业勋.
地图编绘的布尔代数运算原理及制图综合算子数学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5): 431-434.
|
[7] |
钟业勋.
地理空间的数学定义及定位型地图符号的制约因素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29-33.
|
[8] |
李霖, 苗蕾.
时间动态地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484-487.
|
[9] |
蔡金华, 龙毅, 毋河海, 陈丹.
基于反S数学模型的地图目标分形无标度区自动确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3): 249-253.
|
[10] |
魏文展, 钟业勋, 彭月英, 郑红波.
点状、线状和面状地图符号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424-426.
|
[11] |
魏文展, 钟业勋, 黄仁涛, 彭月英.
地图符号视觉变量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5): 511-515.
|
[12] |
钟业勋, 魏文展, 彭月英, 郑红波.
地图符号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5): 465-468.
|
[13] |
钟业勋, 李占元.
地图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2): 132-135.
|
[14] |
马飞.
用数学形态学自动快速寻找地图注记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50-153.
|
[15] |
钟业勋.
地图复制印刷中图像变换数学模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4): 332-336.
|
[16] |
何宗宜, 屠龙海.
地图质量评判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3): 221-226.
|
[17] |
张良培, 严晓晶.
地图设色系统中颜色转换模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1): 94-98.
|
[18] |
王建华.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制图基本资料选择评价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2): 86-96.
|
[19] |
祝国瑞.
应用数学模型推断地图上河流的选取程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4): 47-51.
|
[20] |
徐肇忠.
模糊集合论用于制图综合中地图物体选取结构模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5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