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群, 张蕴灵, 范景辉, 傅宇浩.
利用高分三号影像监测依嘎冰川表面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3): 460-466.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36
|
[2] |
顾国华, 王武星.
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8): 1191-1197, 120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63
|
[3] |
刘国祥, 张波, 张瑞, 蔡嘉伦, 符茵, 刘巧, 于冰, 李志林.
联合卫星SAR和地基SAR的海螺沟冰川动态变化及次生滑坡灾害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980-995.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77
|
[4] |
魏二虎, 刘文杰, WEI Jianan, 金双根, 刘经南.
VLBI和GPS观测联合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和日长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 66-71,92.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35
|
[5] |
夏敬潮, 叶世榕, 刘炎炎, 赵亮.
Wi-Fi辅助下附有高程信息的GPS定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 52-55.
|
[6] |
谢苏锐, 李斐, 赵杰臣, 张胜凯.
验潮与GPS联合监测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冰厚度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0): 1153-1157.
|
[7] |
丁开华, 许才军, 邹蓉, 胡友健.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22-827.
|
[8] |
魏文薪, 江在森, 武艳强, 赵静.
利用GPS数据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运动特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9): 1041-1044.
|
[9] |
张小红, 程世来, 李星星, 郭斐.
单站GPS载波平滑伪距精密授时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4): 463-465.
|
[10] |
乔学军, 陈顒, 王琪, 杨少敏.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观测与构造活动模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692-696.
|
[11] |
陈俊勇, 郭春喜, 程传录, 张世娟.
利用GPS技术测定珠峰高程变化及其北坡地壳形变的初步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 1-5.
|
[12] |
蔡昌盛, 高井祥, 李征航.
利用GPS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5): 451-453.
|
[13] |
朱新慧, 孙付平, 秦勇.
组合GPS和VLBI数据建立板块运动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604-608.
|
[14] |
刘根友, 朱耀仲, 许厚泽, 张为民.
GPS监测中国沿海验潮站垂直运动观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2): 1044-1047.
|
[15] |
曾旭平.
GPS滑坡高程监测的数据处理问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3): 201-204.
|
[16] |
焦文海, 魏子卿, 郭海荣, 符养.
联合GPS基准站和验潮站数据确定海平面绝对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901-904.
|
[17] |
吴云, 孙建中, 乔学军, 王辉.
GPS在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79-82,136.
|
[18] |
王清华, 鄂栋臣, 陈春明.
中山站至A冰穹考察及沿线GPS复测结果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200-204,231.
|
[19] |
许才军, 刘经南, 晁定波, 李延兴.
利用 GPS复测资料研究华北地块旋转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1): 74-78.
|
[20] |
赵建虎, 刘经南, 张红梅.
顾及非格网数据考虑地形改正的GPS水准高程拟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4): 346-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