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吕品姬, 李正媛, 孙伶俐, 林俊, 唐磊, 倪乙鹏.
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对中国大陆地应变观测的影响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6): 927-933.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74
|
[2] |
刘洋, 许才军, 温扬茂.
门源Mw5.9级地震形变InSAR观测及区域断裂带深部几何形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1035-1042.
doi: 10.13203/j.whugis20190069
|
[3] |
徐文, 许才军, 肖卓辉, 王帅.
利用GPS数据反演中国红河断裂带活动特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5): 706-713.
doi: 10.13203/j.whugis20170186
|
[4] |
邹镇宇, 江在森, 武艳强, 张龙, 崔月菊.
利用带倾角断层形变公式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形变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1): 1688-1695.
doi: 10.13203/j.whugis20160415
|
[5] |
徐克科, 李伟.
利用GNSS基线分析芦山Ms7.0级地震前后应变演变特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8): 1054-1060.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60
|
[6] |
暴景阳, 翟国君, 许军.
海洋垂直基准及转换的技术途径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 52-57.
doi: 10.13203/j.whugis20150491
|
[7] |
丁开华, 许才军, 邹蓉, 胡友健.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22-827.
|
[8] |
曾波, 张彦芬, 姜卫平, 王力.
山西CORS网基准站速度场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2): 1401-1404.
|
[9] |
韩松辉, 归庆明, 李建文, 杜院录.
混合星座星间链路的建立以及连通性和稳健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9): 1014-1019.
|
[10] |
魏文薪, 江在森, 武艳强, 赵静.
利用GPS数据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运动特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9): 1041-1044.
|
[11] |
何平, 许才军, 乔学军, 李陶.
鲜水河与龙门山断层CR布设与识别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3): 306-309.
|
[12] |
许才军, 何平, 温扬茂, 杨永林.
利用CR-InSAR技术研究鲜水河断层地壳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3): 302-305.
|
[13] |
丛培江, 郑东健, 仲琳.
大坝应力应变监测的多因素时变分析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914-917.
|
[14] |
张勤, 范一中, 赵超英.
基于通量均衡基准的地壳垂直形变场分析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3): 231-234.
|
[15] |
张雅杰, 唐旭, 祝国瑞.
城市基准地价评估回归模型分析与改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51-554.
|
[16] |
黄声享, 刘经南.
GPS监测系统基准形变分析与动态随机模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485-490.
|
[17] |
邱卫宁, 王新洲, 陈士银.
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应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15-119,133.
|
[18] |
陶本藻, 杜方.
多面函数法研究鲜水河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3): 12-21.
|
[19] |
吴子安.
鲜水河断裂带垂直形变资料初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2): 1-7.
|
[20] |
陶本藻.
动态大地网的参考基准和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