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隋心, 施闯, 徐爱功, 郝雨时.
GPS/BDS接收机端系统偏差稳定性对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2): 175-182, 187.
doi: 10.13203/j.whugis20160178
|
[2] |
谢俊峰, 唐新明, 莫凡, 刘志龙.
资源三号国产星敏感器事后定姿方案设计与系统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434-44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745
|
[3] |
魏二虎, 周培来, 刘翠芝, 阿里根.
利用RADIOASTRON模拟估计的EOP对相关参数精度的灵敏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6): 674-678.
|
[4] |
张勤, 黄观文, 王利, 丁晓光.
附有系统参数和附加约束条件的GPS城市沉降监测网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3): 269-272.
|
[5] |
巴晓辉, 刘海洋, 陈培, 陈杰.
一种超高灵敏度GPS信号的跟踪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68-1371.
|
[6] |
姜卫平, 刘经南, 叶世榕.
GPS形变监测网基线处理中系统误差的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196-199,238.
|
[7] |
江在森, 巩守文.
水准监测网的分段速率整体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2): 157-162.
|
[8] |
陈永奇, 邓康伟.
以可区分度量为准则进行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4): 29-33.
|
[9] |
虞定麒, 金日守.
形变监测网的二类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2): 71-76.
|
[10] |
廖明生.
递归型自适应数字滤波器研究的状态空间法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49-55.
|
[11] |
赵少荣.
变形监测网的可区分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2): 18-27.
|
[12] |
徐晖.
平面监测网的动态滤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1): 1-11.
|
[13] |
张苏芬.
机助法近景摄影测量网形设计系统SNOD-C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3): 1-10.
|
[14] |
熊永良.
变形监测网的二类优化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82-90.
|
[15] |
张正禄, 李晓东.
变形监测网优化设计的一种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2): 1-9.
|
[16] |
刘镜年, 邵桂凤, 娄建朝.
布机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通讯和数据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3): 82-89.
|
[17] |
夏正均, 苏光奎, 谢宝康.
微机监测布机系统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28-33.
|
[18] |
张正禄.
变形监测网的灵敏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105-113.
|
[19] |
唐炳燮.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FORTRAN程序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69-76.
|
[20] |
吴子安.
广义逆平差与工程监测网变形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2): 4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