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家武, 周波阳, 罗志才, 张兴福.
利用MPI并行算法实现球谐综合的效率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2): 1802-1807.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65
|
[2] |
赵红, 郭春喜, 程传录, 王文利, 刘智, 董波, 王建伟.
利用改进的动态PPP技术建立中国香港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3): 355-363.
doi: 10.13203/j.whugis20160519
|
[3] |
付延光, 周兴华, 许军, 刘森波, 杨磊.
利用TOPEX/Poseidon和Jason-1高度计数据提取中国南海潮汐信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6): 901-907.
doi: 10.13203/j.whugis20160128
|
[4] |
王泽民, 张保军, 姜卫平, 车国伟.
联合卫星测高、GRACE、海洋和气象资料研究南海海水质量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4): 571-577, 636.
doi: 10.13203/j.whugis20150691
|
[5] |
沈迎春, 闫昊明, 彭鹏, 白希选, 田代恒.
质量负荷引起地表形变的格林函数和球谐函数方法对比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7): 1008-1014.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01
|
[6] |
赵红, 张勤, 瞿伟, 涂锐, 刘智.
联合中国近海海潮模型与全球海潮模型分析海潮负荷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6): 765-771.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53
|
[7] |
刘经南, 张化疑, 刘焱雄, 陈武, 周兴华.
GNSS研究海潮负荷效应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 9-14.
doi: 10.13203/j.whugis20150621
|
[8] |
雷锦韬, 李斐, 张胜凯, 马超.
不同海潮模型对东南极沿海地区GPS基线解算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1): 1479-1486.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76
|
[9] |
江敏, 钟敏, 张子占, 冯伟.
冰川均衡调整对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0): 1188-1191.
|
[10] |
张杰, 李斐, 楼益栋, 郝卫峰.
海潮负荷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2): 1400-1404.
|
[11] |
曹月玲, 王解先.
利用球冠谐分析拟合GPS水准高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740-743.
|
[12] |
柳景斌, 王泽民, 王海军, 章红平.
利用球冠谐分析方法和GPS数据建立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8): 792-795.
|
[13] |
刘友文, 姜卫平, 鄂栋臣, 周晓惠.
南极国际GPS联测的海潮位移改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0): 899-901.
|
[14] |
张诗玉, 钟敏, 唐诗华.
我国GPS基准站地壳垂直形变的大气负荷效应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2): 1090-1093.
|
[15] |
黄勇, 李英冰, 郭俊义.
大气负荷格林函数的压强效应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5): 577-580.
|
[16] |
郑祎, 伍吉仓, 王解先, 顾国华.
GPS精密定位中的海潮位移改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05-408,421.
|
[17] |
暴景阳, 晁定波, 李建成, 邓晓丽.
由T/P卫星测高数据建立南中国海潮汐模型的初步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4): 341-345.
|
[18] |
罗志才, 晁定波, 宁津生.
重力梯度张量的球谐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4): 346-349.
|
[19] |
罗志才, 宁津生, 晁定波.
卫星重力梯度分量的球谐综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03-108.
|
[20] |
金标仁, 杨鹏辉.
弹性椭球地球模型的海潮效应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2): 3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