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超, 王彬, 赵兴旺, 余学祥.
三维坐标转换的高斯-赫尔默特模型及其抗差解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9): 1320-1327.
doi: 10.13203/j.whugis20160348
|
[2] |
程春泉, 张继贤, 黄国满, 马晶.
地心直角坐标系下的航摄光学影像严密定位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5): 605-611.
doi: 10.13203/j.whugis20160232
|
[3] |
朱忠敏, 余娟, 龚威.
Peterson模型的参数选择及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9): 1025-1029.
|
[4] |
朱忠敏, 龚威, 余娟, 田礼乔.
水平能见度与气溶胶光学厚度转换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9): 1086-1090.
|
[5] |
束蝉方, 李斐, 沈飞.
空间直角坐标向大地坐标转换的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561-563.
|
[6] |
罗长林, 张正禄, 梅文胜, 邓勇.
三维直角坐标转换的一种阻尼最小二乘稳健估计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8): 707-710.
|
[7] |
姚宜斌, 刘经南, 陶本藻, 施闯.
基于坐标模式的广义网平差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16-18.
|
[8] |
周忠谟, 晁定波.
论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联合平差问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4): 65-71.
|
[9] |
徐晖.
平面监测网的动态滤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1): 1-11.
|
[10] |
刘经南, 佘彬彬.
不同类三维空间定位网联合处理的坐标转换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48-57.
|
[11] |
许才军.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中随机模型的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35-45.
|
[12] |
佘彬彬.
VLBI、卫星网和地面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27-37.
|
[13] |
刘经南, 刘大杰, 崔希璋.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理论和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4): 1-9.
|
[14] |
周忠谟, 晁定波.
GPS空间基线向量网与地面控制网的联合平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20-28.
|
[15] |
周忠谟.
在地面三角网中布设卫星观测站的最低精度要求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30-36.
|
[16] |
丁怀日.
平面控制网动态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2): 30-39.
|
[17] |
周忠谟, 时京, 刘乃苓.
大地高程误差对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1): 1-10.
|
[18] |
周忠谟, 晁定波.
地面网和卫星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1-7.
|
[19] |
刘大杰, 刘经南.
卫星多普勒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的试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4, 9(2): 1-19.
|
[20] |
刘经南.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3, 8(1): 3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