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乐洋, 余航.
火山Mogi模型反演的总体最小二乘联合平差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9): 1333-1341.
doi: 10.13203/j.whugis20160469
|
[2] |
王乐洋, 余航.
总体最小二乘联合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2): 1683-168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70
|
[3] |
刘鹂, 李金岭.
中国VLBI网测站参数解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3): 262-26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05
|
[4] |
钟波, 宁津生, 罗志才, 周浩.
联合GOCE卫星轨道和重力梯度数据严密求解重力场的模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0): 1215-1220.
|
[5] |
成英燕, 程鹏飞, 顾旦生, 秘金钟.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数据处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2): 148-151.
|
[6] |
许才军, 王华, 程鹏飞, 张莉.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的地壳形变改正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 34-37.
|
[7] |
童小华, 刘大杰.
道路曲线数字化数据的联合平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64-69.
|
[8] |
刘雁春, 陈永奇, 梁开龙, 暴景阳.
近海海洋测量瞬时海面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1): 20-24.
|
[9] |
王建华.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制图基本资料选择评价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2): 86-96.
|
[10] |
周忠谟, 晁定波, 刘乃苓.
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转换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92-96.
|
[11] |
周忠谟, 晁定波.
论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联合平差问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4): 65-71.
|
[12] |
单杰, 李德仁.
摄影测量与大地测量观测值联合平差的质量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4): 6-15.
|
[13] |
张永生.
近景光束法自由网联合平差的实际精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2): 100-108.
|
[14] |
祝国瑞.
应用数学模型推断地图上河流的选取程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4): 47-51.
|
[15] |
许才军.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中随机模型的估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3): 35-45.
|
[16] |
单杰.
联合平差中大地测量观测值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4): 105-111.
|
[17] |
王有年.
用于近景摄影测量的联合平差程序系统CAS-C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64-72.
|
[18] |
周忠谟, 晁定波.
GPS空间基线向量网与地面控制网的联合平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20-28.
|
[19] |
周忠谟.
在地面三角网中布设卫星观测站的最低精度要求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3): 30-36.
|
[20] |
周忠谟, 晁定波.
地面网和卫星网联合平差的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