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伟, 应申, 李程鹏, 高玉荣, 杨杰, 朱利平.
城镇化建设的地理数据组块式增量更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1): 1537-154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105
|
[2] |
樊子德, 李佳霖, 邓敏.
顾及多因素影响的自适应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6): 842-847.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58
|
[3] |
李飞, 周晓光.
分类后栅格数据矢量化中自交多边形处理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100-104.
|
[4] |
陈建群, 吴勰, 王振兴, 朱建军.
鄱阳湖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8): 888-891.
|
[5] |
李德仁, 赵中元, 赵萍.
城市规划三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5): 505-509.
|
[6] |
刘耀林, 刘殿锋, 洪晓峰, 夏寅.
基于知识推理的土地退化程度评价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0): 1250-1254.
|
[7] |
丛培江, 郑东健, 仲琳.
大坝应力应变监测的多因素时变分析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914-917.
|
[8] |
郭庆胜, 丁虹.
基于栅格数据的面状目标空间方向相似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5): 447-450,465.
doi: 10.13203/j.whugis2004.05.016
|
[9] |
熊汉江, 龚健雅, 朱庆.
数码城市空间数据模型与可视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5): 393-398.
|
[10] |
马飞.
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与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2): 187-187.
|
[11] |
龚健雅, 朱欣焰, 李爱勤, 吴华意.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NT版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关键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187-190,194.
|
[12] |
张景雄, 杜道生.
基于模糊场的ε-误差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212-215.
|
[13] |
詹庆明, 周婕, 肖映辉.
用GIS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67-171.
|
[14] |
马飞, 李德仁.
数学形态学在GIS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1): 41-45,49.
|
[15] |
方国柱, 张正禄, 章传银.
工程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信息量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44-349.
|
[16] |
李清泉, 李德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结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28-133.
|
[17] |
丁建伟.
栅格图形数据叠置分析方法及其在城镇规划中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3): 59-69.
|
[18] |
蓝运超, 杨仁.
城市系统规划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85-91.
|
[19] |
郭庆胜.
微机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41-47.
|
[20] |
王家耀.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