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彩红, 刘经南, 聂桂根, 程炜为.
利用综合脉冲星时实现地球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5): 589-594.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85
|
[2] |
杨成伟, 郑建华, 李明涛, 高东.
晕轨道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和轨道维持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3): 258-261.
doi: 10.13203/j.whugis20120071
|
[3] |
武文俊, 姚 明, 邓晓华, 周 猛.
低功耗单站式电离层探测仪的雷达脉冲波形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3): 374-377.
|
[4] |
.
低功耗单站式电离层探测仪的雷达脉冲波形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3): 374-.
|
[5] |
苏哲, 许录平, 刘勍, 王勇.
一种利用三阶互小波累积量的脉冲星累积脉冲轮廓时间延迟测量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 14-17.
|
[6] |
杜志静, 赵文宇, 刘杰, 张首刚.
脉冲激光抽运铷原子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236-1240.
|
[7] |
毛悦, 宋小勇, 贾小林, 吴显兵.
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航天器动力学定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4): 500-503.
|
[8] |
毛悦, 宋小勇.
脉冲星时间模型精化及延迟修正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581-584.
|
[9] |
毛悦, 宋小勇.
X射线脉冲星导航几何法确定航天器位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7): 790-793.
|
[10] |
毛悦, 宋小勇, 冯来平.
X射线脉冲星导航可见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222-225.
|
[11] |
李利伟, 马建文, 温奇.
双模态脉冲耦合神经网络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分割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3): 322-325.
|
[12] |
韩保民, 朱秀英, 柳林涛, 曲国庆.
伪随机脉冲估计及其在简化动力学定轨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66-469.
|
[13] |
张学庄.
光电测距仪的乘常数问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6): 611-615.
|
[14] |
徐前徽, 陶守玉.
光电测距仪周期误差初相角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2): 182-184.
|
[15] |
徐前徽.
论光电测距仪的周期误差和相位不均匀性误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2): 156-159.
|
[16] |
叶晓明.
抽样测时法实现高精度脉冲测距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4): 359-361.
|
[17] |
徐前徽.
相位式测距仪周期误差新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9, 14(1): 82-88.
|
[18] |
章迈.
红外测距仪参数的监测与亏秩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1): 116-128.
|
[19] |
徐惠民, 徐前徽, 王斌.
BHC-5红外测距仪的设计和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4): 83-91.
|
[20] |
雷玉堂.
G171人卫激光测距仪跟踪随动系统的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4): 7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