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佳, 徐晓华.
利用FY3C与FY3D GPS掩星资料研究中低纬地区偶发E层形态的比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775-1784.
doi: 10.13203/j.whugis20220486
|
[2] |
黄辰虎, 翟国君.
利用经优化的边界条件开展黄海海州湾潮汐场模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785-1795.
doi: 10.13203/j.whugis20210658
|
[3] |
柳絮, 王坚, 李文.
集成变分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结构振动时频提取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1): 1686-1692.
doi: 10.13203/j.whugis20200646
|
[4] |
卢俊, 张保明, 郭海涛, 张宏伟.
利用三视匹配元进行多视影像批处理重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 109-115.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72
|
[5] |
刘秀英, 王力, 常庆瑞, 宋荣杰.
利用包络线消除法反演黄绵土水分含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5): 661-668.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06
|
[6] |
周涛, 陆惠玲, 杨德仁, 拓守恒.
“蛋-黄”模型的拓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2): 242-246.
|
[7] |
蔡复青, 何友, 林雪原, 宋杰.
前视双基地SAR CS成像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1): 1300-1304.
|
[8] |
郑莉, 张剑清, 罗跃军.
多视结构光点云的自动无缝拼接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199-202.
|
[9] |
袁修孝, 杨芬, 赵青, 明洋.
机载POS系统视准轴误差检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2): 1039-1043.
|
[10] |
蔡昌盛, 李征航, 赵晓峰.
太阳耀斑的GPS监测方法及实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22-424.
|
[11] |
徐新, 廖明生, 朱攀, 卜方玲.
单视数SAR图像Speckle滤波方法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4): 312-316.
|
[12] |
邱卫宁, 王新洲, 陈士银.
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应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15-119,133.
|
[13] |
葛茂荣, 刘经南, 陶本藻.
太阳光压模型中的偏导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3): 250-253.
|
[14] |
刘彩璋, 黄杰安, 戴四军.
新天文常数、系统对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3): 47-55.
|
[15] |
刘彩璋.
固体潮对天文经纬度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1): 104-107.
|
[16] |
张学廉.
大地线临界点和赤交点位置的确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2): 48-56.
|
[17] |
尹任祥.
特级导线中天文方位角的配置密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1, 6(2): 93-107.
|
[18] |
管泽霖, 方瑞首, 宁津生.
天文重力水准对重力资料的精度要求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60, 4(1): 25-30.
|
[19] |
重力测量课程小组.
天文重力水准试验计算报告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60, 4(1): 31-38.
|
[20] |
天文重力教研组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四年级.
两种天文——重力水准计算模板的比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59, 3(2): 5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