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栋, 张翔, 陈能成.
智慧城市感知基站:未来智慧城市的综合感知基础设施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2): 159-18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224
|
[2] |
李德仁, 张洪云, 金文杰.
新基建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的使命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515-1522.
doi: 10.13203/j.whugis20220078
|
[3] |
陈能成, 刘迎冰, 盛浩, 王伟.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综合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2): 2278-2286.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98
|
[4] |
李清泉.
从Geomatics到Urban Informatics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 1-6.
doi: 10.13203/j.whugis20160200
|
[5] |
李德仁, 柳来星.
上下文感知的智慧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组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853-860.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89
|
[6] |
李德仁, 姚远, 邵振峰.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6): 631-64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35
|
[7] |
刘经南.
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下一代发展方向——地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传感网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253-256.
|
[8] |
张鹏林, 李新战, 陈江平.
物联网节点监视信息的精简与分析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53-1357.
|
[9] |
邓洪涛.
地球内核与磁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854-856.
|
[10] |
王少一, 杜清运.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地球空间信息服务中间件的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790-793.
|
[11] |
李德仁, 龚健雅, 邵振峰.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2): 127-132.
|
[12] |
马洪超, 徐宏根, 狄黎平, 邬建伟.
论地球空间网格环境下的遥感产品虚拟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9): 808-811.
|
[13] |
胡鹏, 刘沛兰, 胡海, 杨传勇.
地球信息的度量空间和Global GIS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317-321.
|
[14] |
李德仁.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机遇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9): 753-756.
|
[15] |
胡鹏, 胡毓钜, 杨传勇, 吴艳兰.
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及若干理论问题讨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3): 283-288.
|
[16] |
李德仁, 李清泉.
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1-7.
|
[17] |
陈能成, 龚健雅, 鄂栋臣.
互联网南极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132-136.
|
[18] |
袁相儒, 陈能成, 龚健雅.
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超地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4): 299-304.
|
[19] |
李德仁, 龚健雅, 朱欣焰, 梁宜希.
我国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4): 297-303.
|
[20] |
郭俊义.
地球内核的径向振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2): 111-113,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