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行风, 汪云甲.
一种顾及拓扑关系的室内三维模型组织和调度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 35-4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798
|
[2] |
牛继强, 徐丰, 姚高伟, 樊勇, 林昊.
基于粗集的多尺度空间拓扑关系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6): 756-761, 781.
doi: 10.13203/j.whugis20140904
|
[3] |
王珂, 张周威.
矢栅一体化拓扑关系的度量描述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5): 638-64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357
|
[4] |
杜清运, 任福.
空间信息的自然语言表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6): 682-68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18
|
[5] |
吴静, 邓敏, 刘慧敏.
一种有向线间拓扑关系与方向关系的集成表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1): 1358-1363.
|
[6] |
金标, 胡文龙.
一种定量化表达的空间关系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79-882.
|
[7] |
黄雪萍, 邓敏, 吴静, 马杭英.
线面目标自然语言空间关系集成表达与描述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2): 230-234.
|
[8] |
李霖, 赵志刚, 郭仁忠, 贺彪.
空间体对象间三维拓扑构建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6): 719-723.
|
[9] |
沈敬伟, 闾国年, 温永宁, 吴明光.
拓扑和方向空间关系组合描述及其相互约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05-1308.
|
[10] |
潘励, 王华.
利用拓扑关系模型自动检测居民地的变化类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3): 301-303.
|
[11] |
刘波, 李大军, 阮见, 夏元平.
带空洞面对象间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68-71.
|
[12] |
郭庆胜, 吕秀琴, 蔡永香.
图形简化过程中空间拓扑关系抽象的规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5): 520-523.
|
[13] |
郭庆胜, 刘小利, 陈宇箭.
线与线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39-42.
|
[14] |
邓敏, 李志林, 李永礼, 张雪松.
GIS线目标间拓扑关系描述的4交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1): 945-948.
|
[15] |
杜世宏, 王桥, 李治江.
GIS中自然语言空间关系定义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33-538.
|
[16] |
郭庆胜, 陈宇箭, 刘浩.
线与面的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29-532.
|
[17] |
郭庆胜, 丁虹, 刘浩, 刘小利.
面状目标之间空间拓扑关系的组合式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8): 728-731.
|
[18] |
邓敏, 张雪松, 林宗坚.
拓扑关系形式化描述的Euler示性数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872-876.
|
[19] |
李伟生, 许云涛, 胡启平.
适合共享的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1): 82-85.
|
[20] |
邓朝晖, 卢健, 林宗坚.
基于子图运算的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及其自动生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