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国华, 王武星.
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8): 1191-1197, 120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63
|
[2] |
张睿, 杨元喜, 张勤, 黄观文, 王乐, 燕兴元, 瞿伟.
BDS/GPS联合定轨的贡献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5): 600-608.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81
|
[3] |
姚宜斌, 郭健健, 张豹, 胡羽丰.
湿延迟与可降水量转换系数的全球经验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 45-51.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85
|
[4] |
邹友峰, 王勇, 闻德保, 苏幼坡.
利用不同气候类型的GPS可降水量比较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73-576.
|
[5] |
李国平, 陈娇娜, 郝丽萍.
基于GPS-PWV的不同云系降水个例的综合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384-388.
|
[6] |
徐韶光, 熊永良, 刘宁, 黄丁发.
利用地基GPS获取实时可降水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07-411.
|
[7] |
黄丁发, 周乐韬, 李成钢, 熊永良.
增强参考站网络RTK算法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344-1349.
|
[8] |
殷海涛, 黄丁发, 熊永良, 王贵文.
GPS信号对流层延迟改正新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54-457.
|
[9] |
杜晓, 王世新, 周艺, 魏华.
一种新的基于MODIS的地表含水量模型构造与验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3): 205-207.
|
[10] |
黄劲松, 刘峻宁, 刘成宝, 田辉.
GPS信号载噪比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27-430.
|
[11] |
王勇, 柳林涛, 肖建华, 许厚泽.
武汉地区GPS气象网试验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35-438.
|
[12] |
高成发, 赵毅, 万德钧.
用LAMBDA改进算法固定GPS整周模糊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8): 744-747.
|
[13] |
朱新慧, 孙付平, 秦勇.
组合GPS和VLBI数据建立板块运动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604-608.
|
[14] |
高文武, 贺赛先.
基于GPS的CCD相机同步控制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8): 744-746.
|
[15] |
蔡昌盛, 李征航, 赵晓峰.
太阳耀斑的GPS监测方法及实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22-424.
|
[16] |
许才军, 王华, 黄劲松.
GPS与INSAR数据融合研究展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58-61,78.
|
[17] |
张永军, 徐绍铨, 王泽民, 张小红.
GPS/GLONASS组合定位中模糊度的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58-63.
|
[18] |
陈武, 胡丛玮, 陈永奇, 丁晓利.
基于GPS基准网的GPS快速静态定位及动态定位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518-523.
|
[19] |
李德仁, 陈小明, 郭丙轩, 仲思东.
车载GPS道路信息采集和更新系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2): 95-99.
|
[20] |
刘焱雄, H B Iz, 陈永奇.
地基GPS技术遥感香港地区大气水汽含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3): 245-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