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兆兴, 翟京生, 武芳.
线要素综合的形状相似性评价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2): 1859-186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64
|
[2] |
呼雪梅, 秦承志.
数字地形分析中适宜分析窗口选择方法的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0): 1365-137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476
|
[3] |
刘海燕, 庞小平.
利用GIS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南极考察站选址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2): 249-252+257.
|
[4] |
裴欢, 房世峰, 覃志豪, 侯春良.
干旱区绿洲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吐鲁番绿洲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5): 528-532.
|
[5] |
刘志平, 何秀凤, 郭广礼, 查剑锋.
GNSS模糊度降相关算法及其评价指标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257-261.
|
[6] |
钟业勋, 胡宝清, 乔俊军.
多因素评价体系的模糊聚类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6): 752-755.
|
[7] |
杜清运, 熊岚, 任福, 胡洪良.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城市管理网格体系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2): 138-141.
|
[8] |
俞艳, 何建华, 袁艳斌.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3): 273-276.
|
[9] |
俞艳, 郭庆胜, 何建华, 刘玉春.
基于Web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PSE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44-547.
|
[10] |
王占宏, 杜道生.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数字遥感影像产品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5): 412-416.
|
[11] |
张目1, 边馥苓1.
地理信息工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2): 174-177.
|
[12] |
刘耀林, 焦利民.
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4): 283-287.
|
[13] |
周扬眉, 刘经南, 李信.
评价GPS相位模糊度整数解正确性的严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1004-1007.
|
[14] |
焦利民, 刘耀林.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13-516.
|
[15] |
詹庆明, 周婕, 肖映辉.
用GIS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67-171.
|
[16] |
刘耀林, 刘艳芳, 夏早发.
模糊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71-75.
|
[17] |
黄仁涛.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及动态制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4): 339-345.
|
[18] |
王建华.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制图基本资料选择评价数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2): 86-96.
|
[19] |
郭庆胜.
微机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2): 41-47.
|
[20] |
陈军, 孙玉国.
基于GIS的城市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4): 99-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