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晓楠, 江南, 张亚军, 颜玉龙, 崔虎平.
一种利用空间布局构建统计制图符号的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2): 1653-1660,168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395
|
[2] |
陈泰生, 闾国年, 吴明光.
GIS点状符号共享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144-1148.
|
[3] |
谢德红, 万晓霞.
一种基于多尺度DoG滤波器的高动态范围的映射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81-1385.
|
[4] |
徐智勇, 艾廷华, 危拥军, 祝国瑞.
三维地图符号视觉参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57-560.
|
[5] |
钟业勋.
模拟与虚拟地图符号及地理虚拟空间的数学定义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57-559.
|
[6] |
尹章才, 李霖, 龙毅, 张园玉.
基于分层的面状地图符号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111-1114.
|
[7] |
何忠焕.
GIS符号库中复杂线状符号设计技术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132-134.
|
[8] |
钟业勋.
地理空间的数学定义及定位型地图符号的制约因素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29-33.
|
[9] |
吴丽春, 胡鹏.
基于信息块法的矢量符号库的建立和符号化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5): 600-603.
|
[10] |
钟业勋, 魏文展, 彭月英, 郑红波.
地图符号数学定义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5): 465-468.
|
[11] |
艾廷华.
动态符号与动态地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47-51.
|
[12] |
李伟, 周勇前.
专题制图符号库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3): 263-265.
|
[13] |
郭庆胜, 刘纪平.
地形图符号库的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S1): 75-77.
|
[14] |
胡鹏, 游涟, 陈成永.
点、线符号相关处理的代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S1): 63-67.
|
[15] |
郭庆胜.
线状符号的分解与组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S1): 78-82.
|
[16] |
徐肇忠.
城市发展中的门槛分析法及工程选址方案的F-G局势决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1): 10-19.
|
[17] |
李霖, 徐庆荣.
计算机制图中线状符号配置的代数运算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1): 66-73.
|
[18] |
艾自兴, 颜辉武.
专题制图系统中面状符号自动绘制的新算法——晕线图案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4): 57-62.
|
[19] |
胡毓钜.
变比例尺地图投影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47-54.
|
[20] |
姜美鑫, 苗先荣, 郑淑荣, 裴晓丽.
大、中比例尺地形图上海岸的制图表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6, 11(1): 6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