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梦瑶, 许才军, 刘洋.
青藏高原西北缘时序InSAR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法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10): 1548-1559.
doi: 10.13203/j.whugis20210254
|
[2] |
郎芹, 牛振国, 洪孝琪, 杨鑫莹.
青藏高原湿地遥感监测与变化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2): 230-237.
doi: 10.13203/j.whugis20180277
|
[3] |
李婉秋, 王伟, 章传银, 文汉江, 钟玉龙.
利用Forward-Modeling方法反演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 141-149.
doi: 10.13203/j.whugis20180263
|
[4] |
朱骥, 施建成, 张祥信, 张素梅.
基于AVHRR/2 10 d合成数据的青藏高原亚像元雪填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2): 1725-1730.
doi: 10.13203/j.whugis20150394
|
[5] |
李冲, 李建成, 黄瑞金, 谭理.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物质流变模型及汶川地震机理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6): 810-815.
doi: 10.13203/j.whugis20130655
|
[6] |
张双喜, 张晨, 李孟奎, 高冰玉.
青藏高原形变对中国西部边界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0): 1145-1149.
|
[7] |
陈国雄, 孙劲松, 刘天佑.
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的小波多尺度分解——以2008年汶川Ms8.0大地震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6): 679-682.
|
[8] |
柯小平, 王勇, 许厚泽.
青藏东缘下察隅-共和剖面重力正演模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9): 1122-1125.
|
[9] |
谢酬, 李震, 李新武.
青藏高原冻土形变监测的永久散射体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0): 1199-1203.
|
[10] |
柯小平, 王勇, 许厚泽.
用变密度模型反演青藏高原的莫霍面深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4): 289-292.
|
[11] |
林珲, 江吉喜, 杨育彬, 方兆宝.
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7): 576-581.
|
[12] |
陈楚江, 李德仁, 朱庆.
Ikonos-2在西藏的空间定位及其精度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782-786.
|
[13] |
柯小平, 王勇, 许厚泽.
用遗传算法反演地壳的变密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981-984.
|
[14] |
熊熊, 许厚泽, 滕吉文, 王继业.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幔对流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含义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692-696.
|
[15] |
熊熊, 刘孙君, 许厚泽.
青藏高原地壳东-西向拉张及力学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150-154.
|
[16] |
张世强, 卢健, 刘时银.
利用TM高光谱图像提取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山区现代冰川边界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5): 435-440.
|
[17] |
宋成骅, 许才军, 刘经南, 蔡宏翔.
青藏高原块体相对运动模型的GPS方法确定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21-25.
|
[18] |
许才军, 陶本藻, 晁定波.
论大地测量研究青藏高原地学问题的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57-61.
|
[19] |
张德涵.
关于青藏高原地壳的隆升与增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3): 34-40.
|
[20] |
陈晓东, 郭金运, 孙明智, 朱广彬, 常晓涛.
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地表类型对应后向散射系数的时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00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