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蔡先华, 刘凯丽, 胡卓良, 张远.
利用街区面块拓扑构建道路网络的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8): 1170-1177.
doi: 10.13203/j.whugis20190348
|
[2] |
万幼, 刘耀林.
基于地理加权中心节点距离的网络社区发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0): 1545-1552.
doi: 10.13203/j.whugis20180025
|
[3] |
郑毅, 许涛, 徐栋, 杨婷婷, 李响.
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多摄像头移动对象辅助协同跟踪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8): 1117-1122.
doi: 10.13203/j.whugis20150155
|
[4] |
张朋东, 石岩, 邓敏, 赵玲.
基于拓扑强度的城市道路网络层次表达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2): 178-183,21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798
|
[5] |
冯欣, 张鹏, 徐亚明, 邹进贵.
一种利用K均值聚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0): 1257-1260.
|
[6] |
芮小平, 刘真余, 宋现锋, 琚宜文.
一种适合山区道路拓扑结构权重的模糊推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74-77.
|
[7] |
林艳, 陈军, 刘万增, 李佳田.
面状水系伪增量剔除的拓扑量化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2): 1504-1507.
|
[8] |
张鹏林, 李新战, 陈江平.
物联网节点监视信息的精简与分析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1): 1353-1357.
|
[9] |
李伟, 徐正全, 杨铸.
利用虚拟节点的动态结构化P2P网络性能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2): 1504-1511.
|
[10] |
李清泉, 熊炜.
高速公路场景中车用自组织网络节点平均度的快速计算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8): 901-904.
|
[11] |
潘少明, 喻占武, 王浩.
基于节点分组的P2P海量地形数据共享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650-653.
|
[12] |
王家耀, 孙庆辉, 吴明光, 成毅.
面向智能空间信息服务的网格GIS节点构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1-6.
|
[13] |
马满好, 邱涤珊, 王亮.
天基信息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建模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606-610.
|
[14] |
王新胜, 詹永照, 王良民.
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拓扑控制协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0): 1042-1045.
|
[15] |
肖俐平, 孟晖, 李德毅.
基于拓扑势的网络节点重要性排序及评价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379-383.
|
[16] |
邓红艳, 武芳, 翟仁健, 刘薇薇.
基于遗传算法的道路网综合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2): 164-167.
|
[17] |
魏占营, 王宝山, 李青元.
地下巷道的三维建模及C(++)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650-653.
|
[18] |
黄慧.
基于边-节点和原子属性的多比例尺GIS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067-1070.
|
[19] |
伍春香, 刘琳, 王葆元.
三层BP网隐层节点数确定方法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2): 177-179.
|
[20] |
杜道生, 舒红.
基于同步数据项组和碎分拓扑弧段时间标记的时态地理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7, 22(2): 96-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