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国华, 王武星.
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8): 1191-1197, 120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63
|
[2] |
袁运斌, 张宝成, 李敏.
多频多模接收机差分码偏差的精密估计与特性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2): 2106-2111.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35
|
[3] |
张睿, 杨元喜, 张勤, 黄观文, 王乐, 燕兴元, 瞿伟.
BDS/GPS联合定轨的贡献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5): 600-608.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81
|
[4] |
叶世榕, 赵乐文, 陈德忠, 潘小波, 杜仲进, 李志.
基于北斗三频的实时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6): 722-72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22
|
[5] |
王勇, 刘严萍, 李江波, 柳林涛.
GPS和无线电探空的水汽变化与PM2.5/PM10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2): 1626-1631.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28
|
[6] |
柳聪亮, Zhang Kefeiz, 谭志祥, 孙越强, 白伟华.
电离层干扰对GPS掩星弯曲角和温度精度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11): 1334-1339.
|
[7] |
涂锐, 黄观文, 张勤, 王利.
GPS单频机电离层延迟改正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6): 667-670.
|
[8] |
高攀, 徐晓华, 张小红, 吕翠仙.
利用GPS掩星弯曲角确定对流层顶高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2): 1417-1420.
|
[9] |
吴富梅, 肖云.
利用伪距差分法进行GPS测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9): 1034-1038.
|
[10] |
张小红, 李星星, 郭斐, 张明.
GPS单频精密单点定位软件实现与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8): 783-787.
|
[11] |
黄劲松, 刘峻宁, 刘成宝, 田辉.
GPS信号载噪比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27-430.
|
[12] |
伍岳, 郭金来, 孟央, 孙伟.
GPS多频相位组合观测值的定位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2): 1082-1085.
|
[13] |
伍岳, 孟泱, 王泽民, 徐绍铨.
GPS现代化后电离层折射误差高阶项的三频改正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601-603.
|
[14] |
高文武, 贺赛先.
基于GPS的CCD相机同步控制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8): 744-746.
|
[15] |
孙红星, 闫利, 姜卫平.
高精度GPS差分载波相位多普勒/INS新型全组合解算机载TLS外方位元素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7): 642-645.
|
[16] |
蔡昌盛, 李征航, 赵晓峰.
太阳耀斑的GPS监测方法及实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22-424.
|
[17] |
许才军, 王华, 黄劲松.
GPS与INSAR数据融合研究展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58-61,78.
|
[18] |
肖云, 夏哲仁.
利用相位率和多普勒确定载体速度的比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5): 581-584.
|
[19] |
张永军, 徐绍铨, 王泽民, 张小红.
GPS/GLONASS组合定位中模糊度的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58-63.
|
[20] |
陈武, 胡丛玮, 陈永奇, 丁晓利.
基于GPS基准网的GPS快速静态定位及动态定位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518-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