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付平, 贾彦锋, 朱新慧, 肖凯, 刘婧.
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动态维持技术研究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688-1700.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26
|
[2] |
蒋志浩, 刘经南, 王凡, 秘金钟, 翟曦.
全球CGCS2000坐标框架的构建理论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2): 167-174.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68
|
[3] |
成英燕, 党亚民, 秘金钟, 王虎, 邱荣海, 万军.
CGCS2000框架维持方法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4): 543-549.
doi: 10.13203/j.whugis20150189
|
[4] |
郭庆胜, 周林, 王琳, 孙雅庚, 李萱.
顾及制图规则的道路Snake移位模型改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1): 1629-1634.
doi: 10.13203/j.whugis20160357
|
[5] |
宁津生, 王华, 程鹏飞, 成英燕, 文汉江, 秘金钟.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体系建设及其进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5): 569-573.
doi: 10.13203/j.whugis20140981
|
[6] |
魏二虎, 李广文, 畅柳, 曹起.
利用GPS观测数据研究高频地球自转参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18-821.
|
[7] |
张志斌, 王广利, 刘祥, 唐正宏.
中国VLBI网观测地球定向参数能力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8): 911-915.
|
[8] |
邹蓉, 刘晖, 魏娜, 李敏.
COMPASS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31-436.
|
[9] |
姜卫平, 李昭, 刘万科, 周晓慧.
顾及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6): 665-669.
|
[10] |
成英燕, 程鹏飞, 顾旦生, 文汉江.
三维4参数模型实现地图到CGCS2000的转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6): 747-751.
|
[11] |
郑晶晶, 方金云, 韩承德.
基于JPEG2000无损压缩的DEM网络渐进传输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4): 395-399.
|
[12] |
陈俊平, 王解先, 曹月玲.
IAU2000决议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81-84.
|
[13] |
邹蓉, 刘晖, 杨蜀江.
伽利略地球参考框架对建立我国自主的地球参考框架的启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1): 1266-1270.
|
[14] |
成英燕, 程鹏飞, 顾旦生, 秘金钟.
天文大地网与GPS2000网联合平差数据处理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2): 148-151.
|
[15] |
郭春喜, 李斐, 王斌.
应用抗差估计理论分析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3): 242-245.
|
[16] |
夏哲仁, 石磐, 李迎春.
高分辨率区域重力场模型DQM2000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124-128.
|
[17] |
金双根, 朱文耀.
ITRF2000参考架的评价及其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6): 598-603.
|
[18] |
郭俊义, 黄金水, 张飞鹏.
地球内部扁率及其它物理参数的计算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09-114.
|
[19] |
章迈.
红外测距仪参数的监测与亏秩平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1): 116-128.
|
[20] |
李以赫.
三组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7, 12(2): 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