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仁忠, 林浩嘉, 贺彪, 赵志刚.
面向智慧城市的GIS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2): 1829-1835.
doi: 10.13203/j.whugis20200536
|
[2] |
孔云峰.
利用GIS与线性规划学校最优学区划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13-515.
|
[3] |
陈晓勇, 吴华玲, TranMinhTri.
基于GIS的移动蜂窝网络场强预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135-1139.
|
[4] |
王志军, 顾冲时, 张治军.
GIS支持下基于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的溃坝生命损失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64-68.
|
[5] |
李青元, 李洪省, 刘皓晨.
GIS符号库数据模型抽象及其交换格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6): 565-568.
|
[6] |
熊丽音, 陆锋, 陈传彬.
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特征连通关系表达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393-396.
|
[7] |
彭翀, 杜宁睿, 刘云.
大城市居住用地扩展的多主体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6): 548-551.
|
[8] |
黄慧.
基于边-节点和原子属性的多比例尺GIS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067-1070.
|
[9] |
王新洲, 汤仲安, 陈志辉.
GIS中不规则样条拟合曲线的εm模型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58-62.
|
[10] |
孙振冰, 边馥苓.
风机微观选址数学规划问题在GIS上实现求解的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120-122.
|
[11] |
汤仲安, 王新洲, 纪现华.
矢量GIS平面随机线元误差模型建模机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968-972.
|
[12] |
王晏民, 李德仁, 龚健雅.
一种多比例尺GIS方案及其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58-462.
|
[13] |
童小华, 刘大杰, 龚健雅.
GIS中宗地面积的平差模型与方案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2): 182-187.
|
[14] |
童小华, 刘大杰.
道路曲线数字化数据的联合平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64-69.
|
[15] |
朱庆, 李德仁, 龚健雅, 熊汉江.
数码城市GIS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8-11,17.
|
[16] |
王喜春, 边馥苓, 何勇.
域分析、域模型在GIS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5): 437-442.
|
[17] |
张保钢, 朱凌, 朱光.
GIS中位置信息的通用数据质量模型及其质量控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2): 134-137,141.
|
[18] |
孟令奎, 边馥苓, 陈晓宁.
基于GIS的城市雨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61-365.
|
[19] |
李德仁, 彭美云, 张菊清.
GIS中线要素的定位不确定性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4): 283-288.
|
[20] |
黄波.
GIS与ES的结合及其在控制性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3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