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和平, 李倩倩, 鲍李峰, 吴自银, 武凛.
全球海底地形精细建模进展与发展趋势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555-1567.
doi: 10.13203/j.whugis20220412
|
[2] |
范雕, 李姗姗, 孟书宇, 邢志斌, 张驰, 冯进凯, 曲政豪.
海底地形高次项对海面重力信息影响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9): 1328-1335.
doi: 10.13203/j.whugis20190192
|
[3] |
赵祥鸿, 暴景阳, 欧阳永忠, 黄贤源, 黄辰虎, 陆秀平.
利用BP神经网络剔除多波束测深数据粗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4): 518-524.
doi: 10.13203/j.whugis20160336
|
[4] |
李靖涵, 武芳, 杜佳威, 巩现勇, 行瑞星.
Delaunay三角网支持下的海图等深线化简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5): 778-783.
doi: 10.13203/j.whugis20170223
|
[5] |
胡敏章, 李建成, 徐新禹, 金涛勇, 吴云龙.
全球1°×1°海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5): 575-582.
doi: 10.13203/j.whugis20140933
|
[6] |
胡敏章, 李建成, 金涛勇, 徐新禹, 邢乐林, 吴云龙.
联合多源数据确定中国海及周边海底地形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9): 1266-1273.
doi: 10.13203/j .whu g is20130700
|
[7] |
王晓明, 成英燕, 蒋志浩, 刘立.
联合IGS站进行区域GPS大地网数据处理的两种方法讨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4): 416-420.
|
[8] |
胡敏章, 李建成, 金涛勇.
顾及局部地形改正的GGM海底地形反演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 60-63.
|
[9] |
胡敏章, 李建成, 金涛勇.
应用重力地质方法反演皇帝海山的海底地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610-612.
|
[10] |
金绍华, 翟京生, 刘雁春, 崔高嵩.
海底入射角对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的影响及其改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9): 1081-1084.
|
[11] |
纪兵, 陈良友, 边少锋.
利用重力梯度测量探测海底障碍地形的模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95-497.
|
[12] |
吴云孙, 晁定波, 李建成, 王正涛.
利用测高重力梯度异常反演中国南海海底地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2): 1423-1425.
|
[13] |
夏伟, 刘雁春, 黄谟涛, 肖付民.
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6): 631-634.
|
[14] |
方剑, 张赤军.
中国海及邻近海域2'×2'海底地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38-40.
|
[15] |
熊熊, 许厚泽, 滕吉文, 王继业.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幔对流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含义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692-696.
|
[16] |
姚宜斌, 刘经南, 施闯, 陶本藻.
ITRF97参考框架下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板块运动背景场的建立及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63-366.
|
[17] |
金双根, 朱文耀.
南美板块的运动和活动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4): 358-362.
|
[18] |
许才军, 李金文, 晁定波.
青藏高原板块形变模型与地壳运动监测网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4, 19(3): 244-249.
|
[19] |
李金文, 管泽霖.
下地幔侧向不均匀及绝对板块运动对大地水准面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2): 28-36.
|
[20] |
许闯, 黎晋博, 吴云龙.
改进的重力地质法及其在南海地区海底地形反演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0, 0(0): 0-0.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