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凯龙, 刘清旺, 崔希民, 庞勇, 穆喜云.
多源遥感数据支持下的区域性森林冠层高度估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2): 289-296, 303.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66
|
[2] |
刘爱利, 丁浒, 田丹, 王丽, 王少峰.
基于坡度和坡向分析的DCT域DEM数字水印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903-91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363
|
[3] |
冯长强, 华一新, 曹一冰, 张晓楠, 马健.
基于成本最优路径的划界线与实际地形自动匹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8): 1105-1110.
doi: 10.13203/j.whugis20130679
|
[4] |
王姣姣, 赵学胜, 曹文民, 董路明.
利用球面DQG格网的地形与矢量线自适应叠加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9): 1057-1060.
doi: 10.13203/j.whugis20130024
|
[5] |
陈楠.
DEM分辨率变化对坡度误差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5): 594-598.
|
[6] |
秦慧平, 易维宁, 黄红莲, 潘邦龙.
山区地表太阳辐照度随时空变化的模拟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7): 793-796.
|
[7] |
陈传法, 岳天祥.
基于条件模拟的DEM误差曲面实现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2): 197-200.
|
[8] |
刘繁明, 钱东, 郭静.
卡尔曼滤波地形反演算法的系统方程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0): 1179-1183.
|
[9] |
鲁敏, 张金芳.
栅格地形的最优路径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59-63.
|
[10] |
李斐, 王殊伟, 柯宝贵.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实测重力数据的选点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3): 257-260.
|
[11] |
陈楠, 王钦敏.
基于地形因子信息量的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的选择——以黄土高原的研究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692-695.
|
[12] |
陈玉敏, 龚健雅, 姚明.
分布式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服务应用系统设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384-387.
|
[13] |
刘学军, 张平.
DEM坡度、坡向的有效尺度范围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2): 1254-1258.
|
[14] |
陈玉敏, 龚健雅, 史文中.
多级道路网的最优路径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70-73.
|
[15] |
廖楚江, 蔡忠亮, 杜清运, 王长耀.
基于最少换乘的公交最优路径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0): 904-907.
|
[16] |
翁敏, 毋河海, 杜清运, 蔡忠亮.
基于公交网络模型的最优出行路径选择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00-506.
|
[17] |
芮小平, 杨崇俊, 张彦敏.
一种改进的ROAM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1008-1011.
|
[18] |
李振洪, 刘经南, 许才军.
InSAR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 72-76.
|
[19] |
张赤军.
略论珠穆朗玛峰重力值的推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544-548,554.
|
[20] |
陆锋, 周成虎, 万庆.
基于层次空间推理的交通网络行车最优路径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3): 226-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