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国华, 王武星.
GPS测得的2018年夏威夷6.9级地震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8): 1191-1197, 120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63
|
[2] |
丁开华, 许才军, 邹蓉, 胡友健.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7): 822-827.
|
[3] |
艾松涛, 王泽民, 鄂栋臣, 闫明.
利用GPS的北极冰川运动监测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1): 1337-1340.
|
[4] |
吴继忠.
基于GPS观测的Baja California地震地壳变形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37-440.
|
[5] |
文汉江, 刘焕玲, 常晓涛, 程鹏飞.
利用GPS测量检核ICESAT卫星激光测高数据精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262-266.
|
[6] |
乔学军, 陈顒, 王琪, 杨少敏.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观测与构造活动模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692-696.
|
[7] |
郭东美, 李军, 熊熊, 刁法启.
地壳运动速度场的数据融合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2): 212-215.
|
[8] |
陈永奇, 伍吉仓.
利用GPS监测区域地壳形变的理论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1): 961-966.
|
[9] |
张鹏, 孙占义, 张江齐.
2005年珠穆朗玛峰峰顶冰雪层厚度测定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443-445.
|
[10] |
党亚民, 程传录, 陈俊勇, 张鹏.
2005珠峰测高GPS测量及其数据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4): 297-300.
|
[11] |
朱新慧, 孙付平, 秦勇.
组合GPS和VLBI数据建立板块运动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604-608.
|
[12] |
陈庭, 刘经南, 许才军, 易长荣.
基于GPS资料采用数值流形拟合川滇地壳运动速度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06-509.
|
[13] |
吴云, 孙建中, 乔学军, 王辉.
GPS在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S1): 79-82,136.
|
[14] |
蒋志浩, 张鹏, 李毓麟, 秘金钟.
基于新疆GPS联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北缘地壳运动规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17-421.
|
[15] |
王泽民, 伍岳, 刘经南, 崔天鹏.
利用GPS资料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模型确定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3): 241-245.
|
[16] |
张赤军.
略论珠穆朗玛峰重力值的推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544-548,554.
|
[17] |
刘经南, 施闯, 许才军, 姜卫平.
利用局域复测GPS网研究中国大陆块体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3): 189-195.
|
[18] |
许才军, 董立祥, 李志才.
华北地区地壳形变的GPS及地震矩张量反演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6): 471-475.
|
[19] |
刘经南, 施闯, 陈俊勇.
92'、96国家高精度GPS A级网整体平差结果分析与我国块体运动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4): 314-319.
|
[20] |
宋成骅, 许才军, 刘经南, 蔡宏翔.
青藏高原块体相对运动模型的GPS方法确定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