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经南.
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下一代发展方向——地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传感网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253-256.
|
[2] |
王少一, 杜清运.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地球空间信息服务中间件的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790-793.
|
[3] |
曾怡, 刘定生, 李国庆.
基于代理的异构空间数据网格互操作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782-785.
|
[4] |
何亚文, 杜云艳, 苏奋振, 肖如林.
利用空间信息网格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3): 350-352.
|
[5] |
王家耀, 孙庆辉, 吴明光, 成毅.
面向智能空间信息服务的网格GIS节点构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1-6.
|
[6] |
章汉武, 桂志鹏, 吴华意.
网格环境下空间信息服务注册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5): 533-536.
|
[7] |
李德仁, 宾洪超, 邵振峰.
国土资源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 1-6.
|
[8] |
马洪超, 徐宏根, 狄黎平, 邬建伟.
论地球空间网格环境下的遥感产品虚拟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9): 808-811.
|
[9] |
李德仁, 胡庆武.
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377-380.
|
[10] |
金宝轩, 边馥苓.
面向三维空间信息应用的网格框架体系及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0): 920-923.
|
[11] |
王方雄1, 边馥苓1.
基于网格的空间信息原子服务互操作与集成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2): 182-186.
|
[12] |
袁修孝, 付迎春, 张过, 付建红.
多级空间信息网格间的平面坐标变换精度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2): 110-114.
|
[13] |
崔巍, 李德仁.
基于本体与LDAP的空间信息网格资源管理机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549-552.
|
[14] |
喻丹丹, 何炎祥, 涂国庆.
基于市场规则的SIG资源管理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837-840.
|
[15] |
李德仁, 易华蓉, 江志军.
论网格技术及其与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9): 757-761.
|
[16] |
于雷易.
GIS网格体系结构探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153-156.
|
[17] |
李德仁.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机遇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9): 753-756.
|
[18] |
李德仁, 朱欣焰, 龚健雅.
从数字地图到空间信息网格——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642-650.
|
[19] |
李德仁, 李清泉.
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1-7.
|
[20] |
耿则勋.
基于小波变换的遥感影像保持量测精度的压缩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2): 187-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