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长林, 周成虎, 杨管妍, 彭认灿.
电子海图开放式图示表达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3): 325-330.
doi: 10.13203/j.whugis20180242
|
[2] |
桂德竹, 程鹏飞, 文汉江, 张成成.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作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97-100.
doi: 10.13203/j.whugis20180355
|
[3] |
刘建军, 陈军, 张俊, 张元杰, 刘剑炜.
智能化时代下的地理信息动态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92-96.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36
|
[4] |
舒时立, 李锐, 吴华意.
基于地名树的最佳空间尺度新闻事件地点提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9): 1416-1422.
doi: 10.13203/j.whugis20170358
|
[5] |
李志林, 王继成, 谭诗腾, 徐柱.
地理信息科学中尺度问题的30年研究现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2): 2233-2242.
doi: 10.13203/j.whugis20180303
|
[6] |
晏雄锋, 艾廷华, 张翔, 杨伟.
空间数据连续尺度表达的矢量金字塔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4): 502-508.
doi: 10.13203/j.whugis20150723
|
[7] |
贾小斌, 艾廷华, 彭子凤, 王光霞.
地理信息语义的LOD表达与相似性度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0): 1299-1306.
doi: 10.13203/j.whugis20140711
|
[8] |
王跃, 庞小平, 王晓璇.
面向服务的极地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1): 1518-152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49
|
[9] |
肖巍峰, 邓敏, 李朝奎.
三维点云多尺度等值线模型Morphing变换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957-963.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07
|
[10] |
李军利, 何宗宜, 朱乔利, 刘亚虹.
一种粒化理论的地理本体融合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4): 489-492.
|
[11] |
吴信才, 刘福江.
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开发平台标准体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5): 519-522.
|
[12] |
艾廷华, 杨帆, 李精忠.
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建库中的土地利用图综合缩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8): 887-891.
|
[13] |
马胜男, 魏宏, 刘碧松.
地理信息标准研制的国内外进展及思考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886-891.
|
[14] |
吴华意, 章汉武.
地理信息服务质量(QoGIS):概念和研究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385-388.
|
[15] |
舒红, 齐翠红.
地理信息时态不确定性的语义与计算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7): 633-636.
|
[16] |
李霖, 王红.
基于形式化本体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23-526.
|
[17] |
张目1, 边馥苓1.
地理信息工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2): 174-177.
|
[18] |
朱庆.
三维动态交互式可视化模型——-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三维表示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2): 124-127.
|
[19] |
史文中.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何特征的误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18-20,25.
|
[20] |
李清泉, 李德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结构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2): 128-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