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长林, 周成虎, 杨管妍, 彭认灿.
电子海图开放式图示表达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3): 325-330.
doi: 10.13203/j.whugis20180242
|
[2] |
舒时立, 李锐, 吴华意.
基于地名树的最佳空间尺度新闻事件地点提取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9): 1416-1422.
doi: 10.13203/j.whugis20170358
|
[3] |
桂德竹, 程鹏飞, 文汉江, 张成成.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作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97-100.
doi: 10.13203/j.whugis20180355
|
[4] |
刘建军, 陈军, 张俊, 张元杰, 刘剑炜.
智能化时代下的地理信息动态监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1): 92-96.
doi: 10.13203/j.whugis20180436
|
[5] |
李鹤元, 安晓亚, 陈刚, 金澄.
一种地理信息服务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1): 1524-1529.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33
|
[6] |
胡磊, 乐鹏, 龚健雅, 张锡宁.
异步地理信息网络处理服务方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5): 679-685.
doi: 10.13203/j.whugis20140413
|
[7] |
贾小斌, 艾廷华, 彭子凤, 王光霞.
地理信息语义的LOD表达与相似性度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0): 1299-1306.
doi: 10.13203/j.whugis20140711
|
[8] |
王跃, 庞小平, 王晓璇.
面向服务的极地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1): 1518-1523.
doi: 10.13203/j.whugis20150249
|
[9] |
李军利, 何宗宜, 朱乔利, 刘亚虹.
一种粒化理论的地理本体融合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4): 489-492.
|
[10] |
沈盛彧, 吴华意, 张彤, 刘志佳.
支持主动注册和实时服务质量监测的地理信息目录服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25-528.
|
[11] |
吴信才, 刘福江.
数据中心应用集成开发平台标准体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5): 519-522.
|
[12] |
张立朝, 王珂珂, 王青山, 郑海鹰.
遗传算法支持的地理信息服务动态组合和重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69-73.
|
[13] |
杜云艳, 冯文娟, 何亚文, 肖如林.
网络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服务集成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3): 347-349.
|
[14] |
张立朝, 潘贞, 王青山, 郑海鹰.
本体驱动的地理信息服务发现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641-645.
|
[15] |
刘凯, 毋河海, 艾廷华, 秦耀辰.
地理信息尺度的三重概念及其变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78-1181.
|
[16] |
吴华意, 章汉武.
地理信息服务质量(QoGIS):概念和研究框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5): 385-388.
|
[17] |
舒红, 齐翠红.
地理信息时态不确定性的语义与计算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7): 633-636.
|
[18] |
周新忠, 孟令奎, 王永杰, 郭朋飞.
面向对象的地理空间信息元数据标准研制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6): 477-480.
|
[19] |
李霖, 王红.
基于形式化本体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6): 523-526.
|
[20] |
余学祥, 吕伟才.
基于标准化残差的相关观测抗差估计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1): 7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