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汤秋鸿, 张学君, 戚友存, 陈少辉, 贾国强, 穆梦斐, 杨杰, 杨其全, 黄昕, 运晓博, 刘星才, 黄忠伟, 唐寅.
遥感陆地水循环的进展与展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2): 1872-1884.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74
|
[2] |
张继贤, 段敏燕, 林祥国, 臧艺.
激光雷达点云电力线三维重建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11): 1565-1572.
doi: 10.13203/j.whugis20150385
|
[3] |
陈能成, 王晓蕾, 肖长江, 龚健雅.
事件驱动的城市信息聚焦服务模型与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12): 1633-163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928
|
[4] |
卢昊, 庞勇, 徐光彩, 李增元.
机载激光雷达全波形数据与系统点云差异的定量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5): 588-59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443
|
[5] |
安 文, 孟祥伟.
一种改进的杂波图检测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9): 1176-1179.
doi: 10.13203/j .whu g is20140449
|
[6] |
张强, 赵齐乐, 章红平, 胡志刚, 伍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Klobuchar模型精度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2): 142-146.
doi: 10.13203/j.whugis20120716
|
[7] |
陈磊, 彭军还.
随机游动模型下系统误差补偿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5): 586-589.
|
[8] |
张波, 张红, 王子玮, 王超.
电磁散射模型应用于单景高分辨率SAR影像建筑物高度反演的解算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12): 1460-1463.
|
[9] |
李伦, 吴雄斌, 徐兴安, 刘斌.
高频地波雷达风速反演经验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9): 1096-1099.
|
[10] |
周志伟, 鄢子平, 刘苏, 李振洪.
永久散射体与短基线雷达干涉测量在城市地表形变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8): 928-931.
|
[11] |
巫兆聪, 欧阳群东, 胡忠文, 刘玲.
四分量散射模型在极化SAR相干斑滤波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7): 763-766.
|
[12] |
郭俊, 牛铮.
利用遥感数据对单株木和森林场景进行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2): 181-184.
|
[13] |
张海剑, 杨文, 邹同元, 孙洪.
基于四分量散射模型的多极化SAR图像分类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122-125.
|
[14] |
王振杰, 欧吉坤, 曲国庆, 韩保民.
用L-曲线法确定半参数模型中的平滑因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7): 651-653.
|
[15] |
李德仁, 廖明生, 王艳.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8): 664-668.
|
[16] |
熊春宝, 叶声华.
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的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3): 233-237.
|
[17] |
张良培, 严晓晶.
地图设色系统中颜色转换模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3, 18(1): 94-98.
|
[18] |
程涛, 李德仁, 舒宁.
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专家系统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2, 17(4): 41-47.
|
[19] |
周忠谟, 晁定波, 刘乃苓.
卫星网与地面网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的转换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1, 16(1): 92-96.
|
[20] |
唐炳燮.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FORTRAN程序系统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5, 10(3): 6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