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龚健雅, 张展, 贾浩巍, 周桓, 赵元昕, 熊汉江.
面向多源数据地物提取的遥感知识感知与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10): 1546-1554.
doi: 10.13203/j.whugis20220580
|
[2] |
陈栋, 张翔, 陈能成.
智慧城市感知基站:未来智慧城市的综合感知基础设施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2): 159-180.
doi: 10.13203/j.whugis20210224
|
[3] |
涂伟, 曹劲舟, 高琦丽, 曹瑞, 方志祥, 乐阳, 李清泉.
融合多源时空大数据感知城市动态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2): 1875-1883.
doi: 10.13203/j.whugis20200535
|
[4] |
朱庆, 李世明, 胡翰, 钟若飞, 吴波, 谢林甫.
面向三维城市建模的多点云数据融合方法综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12): 1962-1971.
doi: 10.13203/j.whugis20180109
|
[5] |
李秋萍, 栾学晨, 周素红, 张星.
利用反向流和冲突消除进行人车混行疏散路网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3): 349-355.
doi: 10.13203/j.whugis20150482
|
[6] |
李德仁, 柳来星.
上下文感知的智慧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组合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7): 853-860.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89
|
[7] |
顾鑫, 徐正全, 方艺霖, 刘进.
Mobile WiMAX可信服务系统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4): 500-503.
|
[8] |
王艳东, 黄定磊, 罗安, 龚健雅.
利用MDA进行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5): 514-518.
|
[9] |
李海峰, 朱庆, 杨晓霞, 欧阳怡强.
QoS感知的多任务遥感信息服务优化组合非合作博弈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8): 967-970.
|
[10] |
王少一, 杜清运.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地球空间信息服务中间件的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7): 790-793.
|
[11] |
金培权, 张旭, 岳丽华.
NBR-tree:面向城市交通网络的一种新型时空索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2): 147-151.
|
[12] |
王连备, 贲进.
基于SOA的遥感影像共享架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1): 1314-1317.
|
[13] |
王家耀, 孙庆辉, 吴明光, 成毅.
面向智能空间信息服务的网格GIS节点构建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1): 1-6.
|
[14] |
李德仁, 王泉.
基于时空模糊本体的交通领域知识建模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6): 631-635.
|
[15] |
李德仁, 黄俊华, 邵振峰.
面向服务的数字城市共享平台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9): 881-885.
|
[16] |
汤仲安, 王新洲, 纪现华.
矢量GIS平面随机线元误差模型建模机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968-972.
|
[17] |
张山山.
面向对象的时空概念建模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2): 191-196.
|
[18] |
刘妙龙, 黄佩蓓.
分形理论在城市交通网络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以上海市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6): 749-753.
|
[19] |
侯恩科, 吴立新.
面向地质建模的三维体元拓扑数据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2, 27(5): 467-472.
|
[20] |
孙玉国, 边经卫.
计算机辅助襄樊市城市交通规划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0, 15(1): 4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