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恒才, 陆锋, 陈洁.
移动对象时空轨迹及社交关系一体化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6): 711-71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25
|
[2] |
李清泉, 李德仁.
大数据GIS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6): 641-644.
doi: 10.13203/j.whugis20140150
|
[3] |
刘艳芳, 孔雪松, 邹亚锋.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下的耕地潜力评价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9): 1124-1128.
|
[4] |
陈晓勇, 吴华玲, TranMinhTri.
基于GIS的移动蜂窝网络场强预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0): 1135-1139.
|
[5] |
王志军, 顾冲时, 张治军.
GIS支持下基于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的溃坝生命损失评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64-68.
|
[6] |
孔云峰.
地理视频数据模型设计及网络视频GIS实现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2): 133-137.
|
[7] |
李青元, 李洪省, 刘皓晨.
GIS符号库数据模型抽象及其交换格式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6): 565-568.
|
[8] |
吴信才, 杨林, 周顺平, 万波.
支持多模式的复合交通网络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4): 341-346.
|
[9] |
彭翀, 杜宁睿, 刘云.
大城市居住用地扩展的多主体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6): 548-551.
|
[10] |
梅琨, 边馥苓.
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元数据框架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4): 356-359.
|
[11] |
汤仲安, 王新洲, 纪现华.
矢量GIS平面随机线元误差模型建模机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1): 968-972.
|
[12] |
黄慧.
基于边-节点和原子属性的多比例尺GIS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2): 1067-1070.
|
[13] |
张雪松.
一种面向多应用的大比例地形图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2): 144-148.
|
[14] |
王晏民, 李德仁, 龚健雅.
一种多比例尺GIS方案及其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58-462.
|
[15] |
童小华, 史文中, 刘大杰.
GIS中数字化数据误差的分布检验与处理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1): 79-84.
|
[16] |
王喜春, 边馥苓, 何勇.
域分析、域模型在GIS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0, 25(5): 437-442.
|
[17] |
张保钢, 朱凌, 朱光.
GIS中位置信息的通用数据质量模型及其质量控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2): 134-137,141.
|
[18] |
李伟生, 许云涛, 胡启平.
适合共享的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1): 82-85.
|
[19] |
陈军, 陈尚超, 唐治锋.
用非第一范式关系表达GIS时态属性数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12-17.
|
[20] |
张巍, 许云涛, 龚健雅.
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5, 20(1): 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