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卢剑, 张学东, 张健钦, 郭小刚, 张悦颖.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交通指数时间序列模式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2): 1981-1988.
doi: 10.13203/j.whugis20200035
|
[2] |
魏博文, 熊威, 李火坤, 彭圣军, 徐镇凯.
融合混沌残差的大坝位移蛙跳式组合预报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9): 1272-1278.
doi: 10.13203/j.whugis20140570
|
[3] |
李广春, 戴吾蛟, 杨国祥, 刘斌.
时空自回归模型在大坝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7): 877-893.
doi: 10.13203/j.whugis20130549
|
[4] |
李晓杰, 郭 睿, 黄 金, 朱陵凤, 谭红力, 董恩强.
神经网络在北斗导航卫星轨道预报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9): 1253-1258.
doi: 10.13203/j .whu g is20130603
|
[5] |
王宇谱, 吕志平, 崔 阳, 吕 浩, 李林阳.
利用遗传小波神经网络预报导航卫星钟差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4, 39(7): 809-814.
|
[6] |
陈必焰, 戴吾蛟, 蔡昌盛, 夏朋飞.
层析反演与神经网络方法在电离层建模及预报中的应用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8): 972-975.
|
[7] |
李振, 朱锋, 陈家君.
利用新息构造AKF估计和预报大坝变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4): 454-457.
|
[8] |
陈鹏, 姚宜斌, 吴寒.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报电离层TEC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267-270.
|
[9] |
张正禄, 王小敏, 邓勇, 谢年生.
模糊神经网络在变形分析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6-8.
|
[10] |
汤皓, 陈国兴.
基于GIS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场地地震液化势风险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8): 727-730.
|
[11] |
吕恒, 李新国, 曹凯.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太湖悬浮物浓度遥感定量提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8): 683-686.
|
[12] |
王志国, 陈立, 刘玉成, 张春燕.
遗传算子对径流预报神经网络模型的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11): 1020-1024.
|
[13] |
潘国荣.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动态变形预测模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6): 483-487.
|
[14] |
王新洲, 邓兴升.
大坝变形预报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588-591.
|
[15] |
焦利民, 刘耀林.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13-516.
|
[16] |
邓跃进, 董兆伟, 张正禄.
大坝变形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9, 24(2): 170-173.
|
[17] |
樊红, 张祖勋, 杜道生, 张剑清.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求取注记配置最优解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32-35.
|
[18] |
邓跃进, 王葆元, 张正禄.
边坡变形分析与预报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8, 23(1): 26-31.
|
[19] |
蓝悦明, 王新洲.
灰色预测用于大坝水平变形预测的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96, 21(4): 350-354.
|
[20] |
徐培亮.
应用时间序列方法作大坝变形预报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1988, 13(3): 2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