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祝会忠, 路阳阳, 徐爱功, 李军.
长距离GPS/BDS双系统网络RTK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1, 46(2): 252-261.
doi: 10.13203/j.whugis20190352
|
[2] |
陈源军, 易重海.
基于站际历元二次差模型探测与修复周跳的新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6): 845-850.
doi: 10.13203/j.whugis20140848
|
[3] |
张睿, 杨元喜, 张勤, 黄观文, 王乐, 燕兴元, 瞿伟.
BDS/GPS联合定轨的贡献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7, 42(5): 600-608.
doi: 10.13203/j.whugis20150081
|
[4] |
王勇, 刘严萍, 李江波, 柳林涛.
GPS和无线电探空的水汽变化与PM2.5/PM10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6, 41(12): 1626-1631.
doi: 10.13203/j.whugis20140628
|
[5] |
王冰, 隋立芬, 张清华, 甘雨.
利用GPS解算载体测姿的算法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3, 38(12): 1392-1395.
|
[6] |
郭文飞, 郑建生, 张提升, 林炳章.
空时自适应处理中卫星信号互相关峰值偏移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9): 1077-1080.
|
[7] |
崔先强, 杨元喜, 许国昌.
将GPS广播星历算法作为低轨卫星动力学模型的综合定轨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12): 1478-1481.
|
[8] |
李一鹤, 沈云中.
GPS观测值的时间相关性对基线解算影响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27-430.
|
[9] |
刘志平, 何秀凤, 郭广礼, 查剑锋.
GNSS模糊度降相关算法及其评价指标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3): 257-261.
|
[10] |
杨荣华, 花向红, 李昭, 吴继忠.
GPS模糊度降相关LLL算法的一种改进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21-24.
|
[11] |
温扬茂, 许才军.
联合GPS与重力资料反演分析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5): 568-572.
|
[12] |
徐锐, 黄丁发, 周乐韬, 李成钢.
一种改进的GPS随机模型建模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11): 1110-1113.
|
[13] |
孙红星, 付建红, 袁修孝, 唐卫明.
基于多历元递推最小二乘卡尔曼滤波方法的模糊度解算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8, 33(7): 735-739.
|
[14] |
耿江辉, 施闯, 赵齐乐, 刘经南.
联合地面和星载数据精密确定GPS卫星轨道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0): 906-909.
|
[15] |
陈永奇, 伍吉仓.
利用GPS监测区域地壳形变的理论与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1): 961-966.
|
[16] |
高成发, 赵毅, 万德钧.
用LAMBDA改进算法固定GPS整周模糊度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8): 744-747.
|
[17] |
焦文海, 魏子卿, 郭海荣, 符养.
联合GPS基准站和验潮站数据确定海平面绝对变化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10): 901-904.
|
[18] |
蔡昌盛, 李征航, 赵晓峰.
太阳耀斑的GPS监测方法及实例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3, 28(4): 422-424.
|
[19] |
陈武, 胡丛玮, 陈永奇, 丁晓利.
基于GPS基准网的GPS快速静态定位及动态定位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6): 518-523.
|
[20] |
熊永良, 黄丁发, 张献洲.
一种可靠的含约束条件的GPS变形监测单历元求解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1, 26(1): 5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