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晨辉, 郭伟, 孟庆佳, 刘炎炎, 毕逢东.
基于虚拟参考站的GNSS滑坡变形监测方法及性能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2, 47(6): 990-996.
doi: 10.13203/j.whugis20220102
|
[2] |
秦宏楠, 马海涛, 于正兴.
地基SAR技术支持下的滑坡预警预报分析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1): 1697-1706.
doi: 10.13203/j.whugis20200268
|
[3] |
陈涛, 钟子颖, 牛瑞卿, 刘桐, 陈胜云.
利用深度信念网络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1): 1809-1817.
doi: 10.13203/j.whugis20190144
|
[4] |
武雪玲, 杨经宇, 牛瑞卿.
一种结合SMOTE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8): 1223-1232.
doi: 10.13203/j.whugis20200127
|
[5] |
冯非凡, 武雪玲, 牛瑞卿, 许石罗.
一种V/S和LSTM结合的滑坡变形分析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9, 44(5): 784-790.
doi: 10.13203/j.whugis20170218
|
[6] |
丁超, 冯光财, 周玉杉, 王会强, 杜亚男, 陈晨月.
尼泊尔地震触发滑坡识别和雪崩形变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6): 847-853, 950.
doi: 10.13203/j.whugis20160031
|
[7] |
王春艳, 刘佳新, 徐爱功, 王玉, 隋心.
一种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模糊监督分类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8, 43(6): 922-929.
doi: 10.13203/j.whugis20150726
|
[8] |
黄少滨, 杨欣欣.
基于最小平方和残差的高阶模糊联合聚类算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5, 40(2): 238-242.
|
[9] |
孔令桥, 秦昆, 龙腾飞.
利用二型模糊聚类进行全球海表温度数据挖掘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2, 37(2): 215-219.
|
[10] |
王利, 张勤, 管建安, 孔令杰.
基于GPS技术的滑坡动态变形监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1, 36(4): 422-426.
|
[11] |
张正禄, 王小敏, 邓勇, 谢年生.
模糊神经网络在变形分析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10, 35(1): 6-8.
|
[12] |
郑晶晶, 方金云, 韩承德.
基于JPEG2000无损压缩的DEM网络渐进传输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4): 395-399.
|
[13] |
钟燕飞, 张良培, 李平湘.
遥感影像分类中的模糊聚类有效性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9, 34(4): 391-394.
|
[14] |
胡春春, 孟令奎, 谢文君, 周新忠.
空间数据模糊聚类的有效性评价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8): 740-743.
|
[15] |
闫利, 张毅.
基于法向量模糊聚类的道路面点云数据滤波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7, 32(12): 1119-1122.
|
[16] |
张昆, 张松林, 刘祖强, 杨红.
滑坡变形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9): 795-798.
|
[17] |
邢喆, 王泽民, 伍岳.
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筛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6, 31(1): 23-26.
|
[18] |
王新洲, 邓兴升.
大坝变形预报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5, 30(7): 588-591.
|
[19] |
潘励, 郑宏, 张祖勋, 张剑清.
集成高度和彩色纹理特征的影像目标模糊聚类识别方法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4): 311-314.
|
[20] |
焦利民, 刘耀林.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04, 29(6): 513-516.
|